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究研现状 | 第13-18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逻辑架构 | 第18-20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三)逻辑架构及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职能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32页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分类及特点 | 第20-23页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 第20-21页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 第21-22页 |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政府职能转变及界定 | 第23-27页 |
一、政府职能转变 | 第23-25页 |
二、政府职能界定 | 第25-27页 |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参与的必然性分析 | 第27-29页 |
一、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体地位 | 第27-28页 |
二、政府职能的多样性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要求 | 第28-29页 |
第四节 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 | 第29-32页 |
一、完善制度法规,强化政策措施 | 第29-30页 |
二、加强机构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 第30页 |
三、提高普查水平,构筑数字平台 | 第30页 |
四、加强交流传播,注重开发利用 | 第30-31页 |
五、做好规划布局,明确发展思路 | 第31-32页 |
第二章 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履行职责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2-50页 |
第一节 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 第32-37页 |
一、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 第32-33页 |
二、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 第33-36页 |
三、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源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履行职责的现状 | 第37-44页 |
一、建立保护机构和机制 | 第37-38页 |
二、实施普查和建档工作 | 第38页 |
三、积极开展申报命名工作 | 第38-39页 |
四、建成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承平台 | 第39-42页 |
五、生产性保护初见成效 | 第42-43页 |
六、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 | 第43-44页 |
第三节 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履行职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4-50页 |
一、保护意识薄弱 | 第44-45页 |
二、经费不足设施落后 | 第45-46页 |
三、人才老化后继乏人 | 第46-48页 |
四、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变异的危险 | 第48-50页 |
第三章 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50-57页 |
第一节 国外经验借鉴 | 第50-53页 |
一、政府积极主导和推动 | 第50-51页 |
二、合理的投入机制 | 第51页 |
三、重视传承人的精神和物质保障 | 第51-52页 |
四、与旅游产业充分融合 | 第52页 |
五、发展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公益组织 | 第52页 |
六、专业高效的管理体制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国内经验借鉴 | 第53-57页 |
一、政府重视推动有力 | 第53-54页 |
二、生产性保护成效显著 | 第54-55页 |
三、社会热情关注,积极参与保护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职责的措施 | 第57-66页 |
第一节 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 第57-59页 |
一、组织保障措施 | 第57-58页 |
二、政策保障措施 | 第58-59页 |
三、经费保障措施 | 第59页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 | 第59-66页 |
一、方法上创新 | 第59-62页 |
二、与市场融合 | 第62页 |
三、与旅游融合 | 第62-64页 |
四、拓展资金渠道 | 第64-66页 |
结论与启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