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30页 |
·转基因作物外源基因及其表达产物进入土壤中的途径 | 第18-19页 |
·外源基因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 第19-20页 |
·土壤中DNA的固定 | 第19页 |
·土壤中DNA的持留 | 第19-20页 |
·外源基因的水平转移 | 第20页 |
·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降解和持留 | 第20-21页 |
·转基因植物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21-23页 |
·转基因植物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结构、功能的影响 | 第21-22页 |
·转基因植物对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第22-23页 |
·分析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 第23-29页 |
·ARDRA技术 | 第25-26页 |
·16S rDNA的RFLP和T-RFLP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AFLP技术 | 第27页 |
·RAPD技术 | 第27-28页 |
·DGGE技术 | 第28页 |
·宏基因组克隆技术 | 第28-29页 |
·本研究立题依据和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新方法的创建 | 第30-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8页 |
·试验材料 | 第32-33页 |
·根际土样 | 第32-33页 |
·植物材料 | 第33页 |
·质粒 | 第33页 |
·方法 | 第33-38页 |
·土壤微生物总D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SRAP扩增与检测 | 第34页 |
·SRAP电泳结果的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34-35页 |
·芹菜CEL Ⅰ酶的提取 | 第35页 |
·CEL Ⅰ粗提物中的蛋白含量测定 | 第35-36页 |
·PCR扩增 | 第36-37页 |
·杂合DNA双链的形成 | 第37页 |
·CEL Ⅰ粗提物酶切条件的优化与切割产物的检测 | 第37页 |
·自建方法与试剂盒SurveyorTM检测点突变效果的比较 | 第37-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51页 |
·可用于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分析的SRAP技术的建立 | 第38-46页 |
·SRAP-PCR体系的建立和引物的筛选 | 第38-39页 |
·SRAP标记多态性 | 第39-41页 |
·不同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 | 第41-44页 |
·品种、种植地点和发育时期对根际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聚类分析 | 第45-46页 |
·可用于土壤微生物特定基因多样性分析的Eco-TILLING技术的建立 | 第46-51页 |
·CEL Ⅰ粗提物的酶活性鉴定 | 第46页 |
·CEL Ⅰ粗提物用量对切割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缓冲液及其pH值对CEL Ⅰ粗提物切割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Zn~(2+)浓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酶切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49页 |
·自建方法与试剂盒检测点突变效果的比较 | 第49-50页 |
·16S rDNA片段扩增 | 第50页 |
·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16S rDNA片段的CEL Ⅰ酶切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56页 |
第三章 SRAP标记研究转基因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 | 第56-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试验材料 | 第56-57页 |
·方法 | 第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1页 |
·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种间根际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差异比较 | 第57-59页 |
·转基因水稻与对照间根际土壤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差异比较 | 第59-60页 |
·聚类分析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63页 |
第四章 Eco-TILLING技术研究转基因水稻对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影响 | 第63-7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3-65页 |
·试验材料 | 第63-64页 |
·方法 | 第64-6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5-70页 |
·16S rDNA片段扩增 | 第65页 |
·Eco-TILLING分析转基因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16S rDNA基因多样性 | 第65-70页 |
·讨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