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5-25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5-1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6-18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0-22页 |
1.2.3 文献综述的总结 | 第22-23页 |
1.3 本文的其他相关问题 | 第23-25页 |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不足之处 | 第23-25页 |
2.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25-32页 |
2.1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相关概念 | 第25-27页 |
2.1.1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概念 | 第25页 |
2.1.2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形式 | 第25-27页 |
2.1.3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和公办民营养老机构的关系 | 第27页 |
2.2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理论依据 | 第27-32页 |
2.2.1 福利多元主义 | 第27-29页 |
2.2.2 顾客导向理论 | 第29页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9-32页 |
3.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实施情况 | 第32-41页 |
3.1 我国现阶段发展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政策梳理 | 第32-33页 |
3.2 全国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 | 第33-35页 |
3.3 采用公建民营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 第35-39页 |
3.3.1 有利于减轻政府的压力,提高养老院的运行效率 | 第35-36页 |
3.3.2 有利于减轻现阶段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提高供给 | 第36页 |
3.3.3 有利于克服公办养老院和民办养老院的困境 | 第36-37页 |
3.3.4 符合当前社会福利提供主体多元化的趋势,提高老年人的福利 | 第37-39页 |
3.4 我国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实践情况 | 第39-41页 |
4. “公建民营”养老模式的实践一以成都市温江区择一城颐养居为例 | 第41-62页 |
4.1 成都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实施情况 | 第41-43页 |
4.2. 择一城颐养居基础层面 | 第43-52页 |
4.2.1 服务内容层面 | 第43-49页 |
4.2.2 内部管理层面 | 第49-50页 |
4.2.3 人力资源层面 | 第50-51页 |
4.2.4 对养老院基础层面的总结 | 第51-52页 |
4.3 择一城颐养居入住老人层面 | 第52-59页 |
4.3.1 入住老人的基本状况 | 第53-55页 |
4.3.2 入住老人的生活状况 | 第55-59页 |
4.4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和民办民营养老机构的对比 | 第59-62页 |
5. “公建民营”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62-71页 |
5.1 “公建民营”模式中的“公”方 | 第62-64页 |
5.1.1 政府的政策不够精细且执行力度差 | 第62-63页 |
5.1.2 政府机构对运营企业监管不到位 | 第63-64页 |
5.2 “公建民营”模式中的“民”方 | 第64-70页 |
5.2.1 运营企业定位不准确 | 第64-65页 |
5.2.2 运营企业管理不规范 | 第65-66页 |
5.2.3 运营企业医养结合不到位 | 第66-68页 |
5.2.4 运营企业员工专业化水平低、流动性强 | 第68-69页 |
5.2.5 “公建民营”养老模式的运营企业入住老人满意度有待提升 | 第69-70页 |
5.3 “公建民营”模式的第三方 | 第70-71页 |
5.3.1 社会组织发展缺乏组织化、规范化 | 第70-71页 |
6. 完善“公建民营”养老模式的对策 | 第71-82页 |
6.1 政府层面 | 第71-74页 |
6.1.1 不断完善并落实政策,保障公建民营的健康发展 | 第71-73页 |
6.1.2 加强对养老院的监管 | 第73页 |
6.1.3 重视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 第73-74页 |
6.2 养老机构层面 | 第74-79页 |
6.2.1 注重自身非营利性的性质和服务功能 | 第74-75页 |
6.2.2 注重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 | 第75页 |
6.2.3 注重提高养老机构的专业化 | 第75-78页 |
6.2.4 形成特色的养老院文化,加强对自身的宣传 | 第78-79页 |
6.3 社会层面 | 第79-81页 |
6.3.1 鼓励社会各界转变观念,支持“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发展 | 第79-80页 |
6.3.2 志愿者服务组织化、规范化、系统化 | 第80-81页 |
6.4 小结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附录 | 第85-89页 |
后记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