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符号及缩写说明 | 第12-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低效林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1.2.1 低效林的由来 | 第18-19页 |
1.2.2 低效林的成因与特征 | 第19-20页 |
1.2.3 柏木低效林的恢复与重建基本理论 | 第20-21页 |
1.2.4 川中丘陵区柏木低效林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3 林窗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1.3.1 林窗概述 | 第23-24页 |
1.3.2 林窗对林分微环境的影响 | 第24-25页 |
1.3.3 林窗内植被对林窗微环境的响应 | 第25-27页 |
1.4 细根研究进展 | 第27-35页 |
1.4.1 细根界定 | 第27-28页 |
1.4.2 细根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1.4.3 细根生产和周转研究进展 | 第30-35页 |
1.5 研究中的不足 | 第35-36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6-38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8-44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38页 |
2.2 样地设置 | 第38-40页 |
2.3 微根管安装 | 第40-41页 |
2.4 根系影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 第41-42页 |
2.5 研究内容 | 第42页 |
2.6 技术路线 | 第42-44页 |
第三章 细根生产与分布 | 第44-60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45-46页 |
3.1.1 试验设计 | 第45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45页 |
3.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45-4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5页 |
3.2.1 细根数量分布特征 | 第46-51页 |
3.2.2 细根现存量的分布特征 | 第51-55页 |
3.3 讨论 | 第55-58页 |
3.3.1 细根数量和现存量的垂直分布 | 第55-56页 |
3.3.2 细根数量和现存量的季节分布 | 第56-57页 |
3.3.3 林窗对细根生产的影响 | 第57-58页 |
3.4 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细根生长和死亡动态 | 第60-79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61页 |
4.1.1 试验设计 | 第61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61页 |
4.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6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1-74页 |
4.2.1 细根生长动态 | 第61-68页 |
4.2.2 细根死亡动态 | 第68-74页 |
4.3 讨论 | 第74-77页 |
4.3.1 细根生长和死亡动态 | 第74-76页 |
4.3.2 林窗改造对细根生长和死亡的影响 | 第76-77页 |
4.4 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细根寿命 | 第79-95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79-80页 |
5.1.1 试验设计 | 第79-80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80页 |
5.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8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80-88页 |
5.2.1 3个树种细根总体寿命 | 第80-81页 |
5.2.2 细根直径对细根寿命的影响 | 第81-82页 |
5.2.3 细根根序对细根寿命的影响 | 第82-83页 |
5.2.4 细根土层分布对细根寿命的影响 | 第83-84页 |
5.2.5 细根出生季节对细根寿命的影响 | 第84-86页 |
5.2.6 林窗面积对细根寿命的影响 | 第86页 |
5.2.7 林窗位置对细根寿命的影响 | 第86-88页 |
5.3 讨论 | 第88-93页 |
5.3.1 细根寿命的种间差异 | 第88-89页 |
5.3.2 细根形态对细根寿命的影响 | 第89-91页 |
5.3.3 细根出生季节对细根寿命的影响 | 第91-92页 |
5.3.4 林窗面积和位置对细根寿命的影响 | 第92-93页 |
5.4 小结 | 第93-95页 |
第六章 细根周转 | 第95-106页 |
6.1 研究方法 | 第96页 |
6.1.1 试验设计 | 第96页 |
6.1.2 试验方法 | 第96页 |
6.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96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96-100页 |
6.2.1 3个树种细根周转的总体估算 | 第96-97页 |
6.2.2 不同直径的细根周转 | 第97-98页 |
6.2.3 不同土层的细根周转 | 第98-99页 |
6.2.4 不同而积林窗内细根周转 | 第99-100页 |
6.2.5 不同林窗位置的细根周转 | 第100页 |
6.3 讨论 | 第100-104页 |
6.3.1 细根周转估计 | 第100-102页 |
6.3.2 细根直径与细根周转 | 第102-103页 |
6.3.3 土层深度与细根周转 | 第103页 |
6.3.4 林窗面积和位置与细根周转 | 第103-104页 |
6.4 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七章 细根生长和周转与细根生物学因子以及林窗环境因子的关联 | 第106-117页 |
7.1 研究方法 | 第107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14页 |
7.2.1 细根周转与生物学因子组分之间的关系 | 第107-108页 |
7.2.2 细根周转与土壤理化环境之间的关系 | 第108-111页 |
7.2.3 细根周转与林窗微气候之间的关系 | 第111页 |
7.2.4 细根周转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 第111-112页 |
7.2.5 林窗条件下细根周转与环境因子综合分析 | 第112-114页 |
7.3 讨论 | 第114-116页 |
7.3.1 细根生产和周转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 | 第114-115页 |
7.3.2 细根生产和周转与生物因子之间的关联 | 第115页 |
7.3.3 林窗条件下细根生产和周转的调控机理 | 第115-116页 |
7.4 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0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17-119页 |
8.2 研究特色与主要创新点 | 第119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