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21页 |
1.1.1 表型可塑性 | 第13-16页 |
1.1.2 与表型可塑性相关的生态、进化学问题 | 第16-18页 |
1.1.3 表型稳定性 | 第18-20页 |
1.1.4 表型可塑性的进化 | 第20-21页 |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21-25页 |
1.2.1 环境因子的复杂性 | 第21-22页 |
1.2.2 植物可塑响应的复杂性 | 第22-24页 |
1.2.3 表型可塑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 第24页 |
1.2.4 表型可塑性的变化 | 第24-25页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苘麻生物量分配与异速生长对种群密度的响应动态 | 第26-40页 |
2.1 前言 | 第26-2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2.2.1 实验地概况和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2.2 实验设计和处理 | 第27-28页 |
2.2.3 数据搜集 | 第28页 |
2.2.4 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2.3 结果 | 第29-34页 |
2.3.1 总生物量和构件生物量特征 | 第29-30页 |
2.3.2 构件生物量之间异速关系 | 第30-32页 |
2.3.3 生物量比率与异速分析的比较 | 第32-34页 |
2.4 讨论 | 第34-38页 |
2.4.1 构件生物量特征的可塑性 | 第34-36页 |
2.4.2 构件生物量之间异速关系的可塑性 | 第36-37页 |
2.4.3 个体大小的可塑性 | 第37-38页 |
2.5 结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两种土壤条件下苘麻形态特征对种群密度的响应动态 | 第40-54页 |
3.1 前言 | 第40-4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3.2.1 实验地概况和实验材料 | 第41页 |
3.2.2 实验设计和处理 | 第41-42页 |
3.2.3 数据搜集 | 第42页 |
3.2.4 数据分析 | 第42-43页 |
3.3 结果 | 第43-48页 |
3.3.1 总生物量和各特征的变异 | 第43-46页 |
3.3.2 地上特征 | 第46-48页 |
3.3.3 地下特征 | 第48页 |
3.4 讨论 | 第48-53页 |
3.4.1 茎和叶特征 | 第48-49页 |
3.4.2 侧枝特征 | 第49页 |
3.4.3 繁殖分配 | 第49-50页 |
3.4.4 地下特征 | 第50-52页 |
3.4.5 两种土壤条件中特征的响应动态 | 第52-53页 |
3.5 结论 | 第53-54页 |
第四章 苘麻的植物结构对种群密度的响应动态 | 第54-65页 |
4.1 前言 | 第54-5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4.2.1 实验地概况和实验材料 | 第55页 |
4.2.2 实验设计和处理 | 第55页 |
4.2.3 数据搜集 | 第55页 |
4.2.4 数据分析 | 第55-56页 |
4.3 结果 | 第56-60页 |
4.3.1 生物量特征构层 | 第56-58页 |
4.3.2 形态特征构层 | 第58-60页 |
4.3.3 生长阶段的影响 | 第60页 |
4.4 讨论 | 第60-64页 |
4.4.1 茎和叶特征构层 | 第60-63页 |
4.4.2 侧枝和繁殖特征构层 | 第63页 |
4.4.3 根特征构层 | 第63-64页 |
4.5 结论 | 第64-65页 |
第五章 苘麻响应于种群密度的特征整合作用、发育渠化作用与可塑性 | 第65-78页 |
5.1 前言 | 第65-66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6-68页 |
5.2.1 实验地概况和实验 | 第66页 |
5.2.2 实验设计和处理 | 第66页 |
5.2.3 数据搜集 | 第66页 |
5.2.4 数据分析 | 第66-68页 |
5.3 结果 | 第68-74页 |
5.3.1 特征的可塑性 | 第68-69页 |
5.3.2 特征的整合作用 | 第69-70页 |
5.3.3 特征的发育渠化作用 | 第70-71页 |
5.3.4 特征的整合作用、发育渠化作用与可塑性之间的相关性 | 第71-74页 |
5.4 讨论 | 第74-77页 |
5.4.1 表型整合作用与可塑性 | 第74-75页 |
5.4.2 特征发育渠化作用与可塑性 | 第75-77页 |
5.4.3 生长阶段和土壤条件的影响 | 第77页 |
5.5 结论 | 第77-78页 |
第六章 苘麻响应于种群密度的叶片发育稳定性、发育渠化作用与可塑性 | 第78-93页 |
6.1 前言 | 第78-79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79-81页 |
6.2.1 实验地概况和实验材料 | 第79页 |
6.2.2 实验设计和处理 | 第79页 |
6.2.3 数据搜集 | 第79-80页 |
6.2.4 数据分析 | 第80-81页 |
6.3 结果 | 第81-89页 |
6.3.1 叶片大小及各变量对密度的响应 | 第81-89页 |
6.3.2 叶片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 第89页 |
6.4 讨论 | 第89-92页 |
6.4.1 叶片FA对密度的响应 | 第89-90页 |
6.4.2 叶片CV对密度的响应 | 第90页 |
6.4.3 叶片FA与CV之间的关系 | 第90-91页 |
6.4.4 叶片可塑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 第91-92页 |
6.5 结论 | 第92-93页 |
第七章 植物响应于光照和埋深的子叶发育稳定性、发育渠化作用与可塑性 | 第93-101页 |
7.1 前言 | 第93-94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94-96页 |
7.2.1 实验地概况 | 第94页 |
7.2.2 实验材料 | 第94页 |
7.2.3 实验设计和处理 | 第94页 |
7.2.4 数据搜集 | 第94-95页 |
7.2.5 数据分析 | 第95-96页 |
7.3 结果 | 第96-99页 |
7.3.1 子叶大小 | 第96-97页 |
7.3.2 子叶各变量及相关性 | 第97-99页 |
7.4 讨论 | 第99-100页 |
7.4.1 子叶大小对光照和埋深的响应 | 第99页 |
7.4.2 子叶FA、CV与可塑性的关系 | 第99-100页 |
7.5 结论 | 第100-101页 |
第八章 经历早期极端条件对植物后期可塑响应的影响 | 第101-116页 |
8.1 前言 | 第101-102页 |
8.2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6页 |
8.2.1 实验地概况和实验材料 | 第102页 |
8.2.2 实验设计 | 第102-103页 |
8.2.3 实验处理和取样 | 第103-104页 |
8.2.4 数据搜集 | 第104-105页 |
8.2.5 数据分析 | 第105-106页 |
8.3 结果 | 第106-113页 |
8.3.1 死亡率 | 第106-109页 |
8.3.2 总生物量 | 第109-110页 |
8.3.3 相对生长 | 第110-111页 |
8.3.4 早期处理导致的特征变化 | 第111-113页 |
8.4 讨论 | 第113-115页 |
8.4.1 早期处理对后期表现的影响 | 第113页 |
8.4.2 来自不同生境的物种之间的比较 | 第113-114页 |
8.4.3 入侵种相对于本地种 | 第114页 |
8.4.4 变化的可塑 | 第114-115页 |
8.5 结论 | 第115-116页 |
第九章 种内与种间交互作用对植物响应于水分的可塑性的影响 | 第116-124页 |
9.1 前言 | 第116页 |
9.2 材料与方法 | 第116-118页 |
9.2.1 实验地概况和实验材料 | 第116-117页 |
9.2.2 实验设计、处理和取样 | 第117页 |
9.2.3 数据搜集和分析 | 第117-118页 |
9.3 结果 | 第118-121页 |
9.3.1 水分条件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9.3.2 植物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9.3.3 响应于水分条件的可塑性 | 第120-121页 |
9.4 讨论 | 第121-123页 |
9.4.1 整体响应 | 第121-122页 |
9.4.2 局部响应 | 第122-123页 |
9.5 结论 | 第123-124页 |
第十章 结语 | 第124-129页 |
10.1 主要结论 | 第124-127页 |
10.2 创新点 | 第127-128页 |
10.3 研究展望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9页 |
附录 | 第149-160页 |
后记 | 第160-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