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有关国有粮食企业购销行为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有关国有粮食企业逆向操作行为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3 有关国有粮食企业逆向操作行为方法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13页 |
1.3 国有粮食企业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4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6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历程与发展现状分析 | 第17-25页 |
2.1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历程分析 | 第17-20页 |
2.1.1 自由购销阶段(1949 年至1952年) | 第17页 |
2.1.2 统购统销阶段与政企合一(1953 年至1984年) | 第17-18页 |
2.1.3 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的双轨制(1985 年至今) | 第18-20页 |
2.2 国有粮食企业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 第20-21页 |
2.2.1 连接粮食生产与销售 | 第20-21页 |
2.2.2 应对突发事件、救灾备荒 | 第21页 |
2.2.3 承担政策性与盈利性任务 | 第21页 |
2.3 国有粮食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21-23页 |
2.3.1 经营规模不断调整 | 第21-22页 |
2.3.2 盈利水平依然很低 | 第22-23页 |
2.3.3 市场竞争力不强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国有粮食企业逆向操作的理论分析 | 第25-33页 |
3.1 国有粮食企业行为理论分析 | 第25-30页 |
3.1.1 政府与国有粮食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25-27页 |
3.1.2 政府与国有粮食企业的产权关系 | 第27页 |
3.1.3 国有粮食企业的经济主体特征 | 第27-28页 |
3.1.4 国有粮食企业的市场地位 | 第28-30页 |
3.2 国有粮食企业逆向操作行为表现 | 第30-31页 |
3.3 国有粮食企业逆向操作行为的内在机理 | 第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国有粮食企业逆向操作行为的实证分析 | 第33-43页 |
4.1 研究假说 | 第33页 |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3-34页 |
4.3 理论模型 | 第34-35页 |
4.4 所考察变量的周期性分析 | 第35-37页 |
4.4.1 平稳性分析 | 第35页 |
4.4.2 所考察变量的单谱分析 | 第35-37页 |
4.5 国有粮食企业购销行为的实证分析 | 第37-41页 |
4.5.1 相关性分析 | 第37-40页 |
4.5.2 相位差分析 | 第40-4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国有粮食企业行为与政府目标的激励相容机制设计 | 第43-51页 |
5.1 激励相容机制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43-45页 |
5.2 激励相容机制的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45-48页 |
5.2.1 基本假设 | 第45-46页 |
5.2.2 模型构建 | 第46-47页 |
5.2.3 模型求解 | 第47-48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