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4页 |
·能源气 | 第10-11页 |
·能源气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 第10页 |
·能源气净化 | 第10-11页 |
·脱除能源气中有机硅化合物和硫化合物的意义 | 第11-13页 |
·脱除有机硅化合物的意义 | 第11-12页 |
·脱除硫化合物的意义 | 第12-13页 |
·能源气中硅氧烷的处理技术 | 第13-19页 |
·脱除硅氧烷的方法 | 第13-18页 |
·硅氧烷的微生物处理技术 | 第18-19页 |
·微生物降解硅氧烷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能源气中H_2S和废水中硫化物的处理技术 | 第19-29页 |
·脱除能源气中H_2S的工艺 | 第19-25页 |
·处理H_2S和硫化物的微生物 | 第25-28页 |
·H_2S和硫化物的生物转化形式 | 第28页 |
·化能营养菌的生物降解机理 | 第28-29页 |
·能源气中甲硫醇的脱除技术 | 第29-31页 |
·甲硫醇的脱除工艺 | 第29-30页 |
·微生物降解甲硫醇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能源气中硅氧烷和硫化合物的同步脱除 | 第31-32页 |
·H_2S和甲硫醇的同步脱除 | 第31-32页 |
·硅氧烷和硫化合物同步脱除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 第32页 |
·活性污泥和生物反应器的启动 | 第32-33页 |
·活性污泥 | 第32页 |
·生物反应器的启动 | 第32-33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3-34页 |
第二章 生物法降解八甲基环四硅氧烷的研究 | 第34-50页 |
·实验原理 | 第34页 |
·实验部分 | 第34-37页 |
·实验装置 | 第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9页 |
·D4降解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7-38页 |
·D4降解菌的鉴定 | 第38-40页 |
·D4降解性能的测试 | 第40-45页 |
·D4降解产物的鉴定 | 第45-47页 |
·D4降解路径的推断 | 第47页 |
·D4降解机理的假设与验证 | 第47-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生物法降解硫化氢和甲硫醇的研究 | 第50-70页 |
·引言 | 第50页 |
·实验部分 | 第50-53页 |
·实验装置 | 第50-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分析方法 | 第52-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68页 |
·H_2S降解性能的考察 | 第54-65页 |
·甲硫醇降解性能的考察 | 第65-68页 |
·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生物法同步降解硫化氢、甲硫醇和八甲基环四硅氧烷的研究 | 第70-80页 |
·引言 | 第70页 |
·实验部分 | 第70-72页 |
·实验装置 | 第70页 |
·实验方法 | 第70-7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2-79页 |
·甲硫醇进口浓度对H_2S脱除性能的影响 | 第72-73页 |
·EBRT对H_2S和甲硫醇脱除性能的影响 | 第73-76页 |
·H_2S、甲硫醇和D4的同步脱除效果 | 第76-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生物法脱除废水中的硫离子及回收单质硫的研究 | 第80-98页 |
·设计任务 | 第80页 |
·工艺流程及反应器设计 | 第80-91页 |
·工艺流程设计 | 第80-81页 |
·反应器设计 | 第81-86页 |
·沉淀池设计 | 第86-89页 |
·泵的计算与选型 | 第89-90页 |
·沉降式离心分离器 | 第90页 |
·硫料浆的处理 | 第90-91页 |
·实验部分 | 第91-92页 |
·分析方法 | 第91页 |
·生物反应器的启动 | 第91-9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2-95页 |
·小结 | 第95-9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2页 |
·论文主要结论 | 第98-99页 |
·研究展望 | 第99-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2-114页 |
附录 | 第114-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