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一、绪论 | 第8-11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 1.理论意义 | 第9页 |
| 2.实践意义 | 第9页 |
| (三)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10-11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 (一)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理论简介 | 第11-12页 |
| (二)相关文献的研究 | 第12-16页 |
| 三、教材分析理论框架的建构 | 第16-21页 |
| (一)新加坡2013年中学数学大纲简介 | 第16页 |
| (二)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介 | 第16-17页 |
| (三)教材分析框架 | 第17-18页 |
| (四)教材分析框架的评价一致性检测 | 第18-20页 |
| (五)研究流程 | 第20-21页 |
| 四、教材分析 | 第21-41页 |
| (一)两套教材的教学内容及其所呈现的几何思维水平 | 第21-26页 |
| 1.教材内容 | 第21-23页 |
| 2.教材内容的几何思维水平比较分析 | 第23-26页 |
| (二)以“图形的全等与相似”为例的具体分析 | 第26-41页 |
| 1.“图形的全等与相似”知识的总体内容分析 | 第26-30页 |
| 2.“图形的全等与相似”知识的具体内容分析 | 第30-35页 |
| 3.“图形的全等与相似”教材的例题与习题的分析 | 第35-41页 |
| 五、教材分析的结果与建议 | 第41-48页 |
| (一)教材分析的结果 | 第41-44页 |
| 1.教材内容上的异同 | 第41-43页 |
| 2. 教材几何思维水平的角度上的异同 | 第43-44页 |
| (二)建议与启示 | 第44-48页 |
| 1. 关于教材内容的编排 | 第44-46页 |
| 2. 关于教材的几何思维水平的设置 | 第46-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附录一 | 第52-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