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 选题目的 | 第9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一)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页 |
(二)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前言 | 第14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概述 | 第14-23页 |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态环境问题的揭示 | 第15-16页 |
二、人与自然的能量交换 | 第16-17页 |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第17-20页 |
(一) 相互联系 | 第17-19页 |
(二) 相互对立 | 第19页 |
(三) 和谐发展 | 第19-20页 |
四、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 | 第20-21页 |
五、资本主义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 第21-23页 |
(一) 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的成因分析 | 第21-22页 |
(二) 解决危机的办法 | 第22-23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 第23-28页 |
一、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式 | 第24-25页 |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要指导意义 | 第25-28页 |
(一) 是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理论指导 | 第25-26页 |
(二) 是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要保障 | 第26-27页 |
(三) 是重建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兰州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28-34页 |
一、兰州地区生态现状 | 第29-32页 |
(一) 白色污染方面的影响 | 第30-31页 |
(二) 城市污水方面的影响 | 第31页 |
(三) 工业方面的影响 | 第31-32页 |
(四) 汽车尾气排放方面因素的影响 | 第32页 |
(五) 人们环保意识缺失的影响 | 第32页 |
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分析 | 第32-34页 |
(一) 人为因素的影响 | 第33-34页 |
(二) 客观因素的限制 | 第34页 |
第四章 兰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 第34-47页 |
一、指导思想 | 第35页 |
二、实施原则 | 第35-36页 |
(一) 同步总量减排与环境改善,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 第35-36页 |
(二) 密切结合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各部门联动协作 | 第36页 |
三、保障措施 | 第36-38页 |
(一) 法律法规及工作机制的保障 | 第36-37页 |
(二) 组织领导及监管能力的保障 | 第37页 |
(三) 政策资金及舆论宣传的保障 | 第37-38页 |
四、具体对策 | 第38-47页 |
(一) 绿色发展 | 第38-40页 |
(二) 循环发展 | 第40-42页 |
(三) 低碳发展 | 第42-45页 |
(四) 生态理念培育 | 第45-47页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