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论文结构 | 第1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 第2章 建筑遮阳应用现状调研分析 | 第16-33页 |
| ·遮阳类国家相关政策及法规调研 | 第16页 |
| ·建筑遮阳形式及材料调研 | 第16-24页 |
| ·建筑遮阳形式调研 | 第17-19页 |
| ·建筑遮阳材料调研 | 第19-24页 |
| ·建筑遮阳地域应用实地调研 | 第24-27页 |
| ·亚热带地区建筑遮阳调研 | 第24-25页 |
|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遮阳调研 | 第25-26页 |
| ·寒冷地区建筑遮阳调研 | 第26-27页 |
| ·山东地区建筑遮阳应用现状调研与分析 | 第27-32页 |
| ·山东地区的相关节能规范对遮阳的规定 | 第27-29页 |
| ·山东地区建筑遮阳应用现状调研 | 第29-31页 |
| ·山东地区建筑遮阳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3章 适宜于山东地域特色的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 | 第33-54页 |
| ·地域性建筑遮阳技术设计策略 | 第33-38页 |
| ·建筑遮阳设计方法概述 | 第33页 |
| ·山东地区气候特点及遮阳要求 | 第33-36页 |
| ·遮阳与建筑一体化的设计原则 | 第36-37页 |
| ·遮阳系数值的计算 | 第37-38页 |
| ·遮阳的材料选用 | 第38页 |
| ·遮阳装置的调节运行 | 第38页 |
| ·遮阳在建筑设计中的美学作用 | 第38-40页 |
| ·匀质化 | 第39页 |
| ·节奏韵律 | 第39页 |
| ·虚实对比 | 第39-40页 |
| ·动态化 | 第40页 |
| ·建筑遮阳作为设计元素与建筑的整合设计 | 第40-50页 |
| ·遮阳作为点元素的整合设计 | 第41-43页 |
| ·遮阳作为线元素的整合设计 | 第43-44页 |
| ·遮阳作为面元素的整合设计 | 第44-46页 |
| ·遮阳作为体元素的整合设计 | 第46-47页 |
| ·遮阳作为建筑色彩元素的整合设计 | 第47-50页 |
| ·适宜山东地区的建筑遮阳构造技术设计 | 第50-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4章 建筑遮阳对建筑能耗的分析研究 | 第54-85页 |
| ·建筑遮阳模拟软件选用及边界条件设定 | 第54-57页 |
| ·建筑遮阳模拟软件选用 | 第54页 |
| ·模拟方法介绍 | 第54-55页 |
| ·模型边界条件设定 | 第55-57页 |
| ·不同朝向的遮阳效果比较 | 第57-69页 |
| ·不同朝向外遮阳系数值分析 | 第58页 |
| ·不同朝向固定式遮阳效果比较 | 第58-65页 |
| ·不同朝向活动式遮阳效果比较 | 第65-69页 |
| ·不同遮阳形式的遮阳效果比较 | 第69-76页 |
| ·水平遮阳效果比较 | 第70-74页 |
| ·垂直及综合遮阳效果比较 | 第74页 |
| ·机翼遮阳效果比较 | 第74-76页 |
| ·南向固定遮阳外挑尺寸的研究 | 第76-82页 |
| ·南向固定遮阳外挑尺寸限值计算 | 第76-81页 |
| ·南向固定遮阳外挑尺寸模拟 | 第81-82页 |
| ·采光对遮阳形式选择的影响 | 第82-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第5章 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实践——山东济阳科技综合楼设计 | 第85-98页 |
| ·工程概况 | 第85-87页 |
| ·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 第87-93页 |
| ·建筑遮阳整合设计方案模拟与分析 | 第93-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 ·研究成果与创新之处 | 第98页 |
| ·存在的不足和后续研究工作 | 第98-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 后记 | 第102-10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