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地方司法诸问题研究--以新出土文献为中心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研究范围 | 第10-11页 |
二、史料概述 | 第11-14页 |
三、学术史回顾 | 第14-20页 |
第一章 秦法制传统的形成和延续 | 第20-36页 |
第一节 秦法制形成的背景 | 第20-24页 |
一、历史和民族背景 | 第20-22页 |
二、百家学说影响的背景 | 第22-24页 |
第二节 秦早期成文立法管窥 | 第24-33页 |
一、商鞅量孝公十八年铭 | 第25-29页 |
二、青川木简《田律》 | 第29-30页 |
三、虎符铭 | 第30-32页 |
四、立法技术的快速成熟 | 第32-33页 |
第三节 秦法制的延续性 | 第33-36页 |
第二章 秦的基层司法官吏 | 第36-56页 |
第一节 县级机构的组成人员及其司法职责 | 第37-40页 |
第二节 佐 | 第40-46页 |
一、佐和史是县级“少吏”的二种基本成分 | 第40-42页 |
二、佐的职责及其司法角色 | 第42-44页 |
三、佐的来源和升迁 | 第44-46页 |
第三节 史 | 第46-56页 |
一、史的来源和司法职责 | 第46-54页 |
二、史的升迁 | 第54-56页 |
第三章 秦地方司法案例分析 | 第56-98页 |
第一节 癸、琐相移谋购案 | 第57-75页 |
一、案卷文本 | 第57-60页 |
二、案情概要 | 第60-61页 |
三、法律适用 | 第61-75页 |
第二节 尸等捕盗疑购案 | 第75-83页 |
一、案卷文本 | 第77-78页 |
二、案情概要 | 第78-79页 |
三、法律适用 | 第79-83页 |
第三节 芮盗卖公列地案 | 第83-98页 |
一、案卷文本 | 第84-86页 |
二、案情复原 | 第86-88页 |
三、法律适用 | 第88-93页 |
四、司法程序 | 第93页 |
五、秦“列”制蠡测 | 第93-98页 |
第四章 秦地方司法案卷分析 | 第98-134页 |
第一节 较完整案卷的分析 | 第101-122页 |
一、官吏被劾纵弗论案 | 第101-102页 |
二、统一战争中奔命卒逃亡案 | 第102-104页 |
三、即讯爰书 | 第104-105页 |
四、失踪报案爰书 | 第105页 |
五、洞庭郡交办巴郡卒人案件的文书 | 第105-107页 |
六、覆狱查询文书 | 第107-113页 |
七、乡官行书不当案 | 第113-114页 |
八、县尉行政不当案 | 第114-115页 |
九、县司空失弗令田案 | 第115-117页 |
十、县吏失拜爵案 | 第117-118页 |
十一、乡长官劾船人践更案 | 第118-119页 |
十二、县吏被劾论罪不应律令案 | 第119-120页 |
十三、小史詈骂乡长官案 | 第120-122页 |
十四、官吏私令劳役者出庸案 | 第122页 |
第二节 残缺案卷的辑录和分析 | 第122-134页 |
一、劾文书 | 第122-124页 |
二、上级交办论罪的文书 | 第124-125页 |
三、上级交办调查案情的文书 | 第125-126页 |
四、同级交办案件的文书 | 第126页 |
五、讯问记录 | 第126-130页 |
六、讯问记录和鞫狱文书 | 第130页 |
七、诊书 | 第130-131页 |
八、同级间移交案卷的文书 | 第131页 |
九、当罪或报谳文书 | 第131页 |
十、具狱记录 | 第131-132页 |
十一、性质不明的残缺案卷 | 第132-134页 |
第五章 与秦地方司法有关的其它问题 | 第134-164页 |
第一节 秦法制在楚故地的推行 | 第134-144页 |
一、秦国制度的全面推行 | 第135-137页 |
二、秦国移民政策与法制的关系 | 第137-139页 |
三、楚因素对秦制度的影响 | 第139-142页 |
四、秦楚之际楚政治文化的短暂复兴 | 第142-144页 |
第二节 《封诊式》类文献的形成及其编纂技术管窥 | 第144-151页 |
一、《封诊式》类文献的形成和传播 | 第144-146页 |
二、《封诊式》编纂技术管窥 | 第146-151页 |
第三节 《奏谳书》类文献的性质再探 | 第151-161页 |
第四节 《法律答问》类文献的编纂 | 第161-164页 |
结语 | 第164-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8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81-182页 |
后记 | 第182-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