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 第8-10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8-9页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2.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一) 国外的相关研究 | 第10-13页 |
1. 职业性别隔离的研究历程与现状 | 第10-12页 |
2. 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平等问题 | 第12-13页 |
(二) 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1. 职业性别隔离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 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平等问题 | 第15-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一)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16-17页 |
(二) 研究设计 | 第17-19页 |
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17页 |
2. 研究样本的抽样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职业性别隔离理论 | 第19-28页 |
一、职业性别隔离的含义与表现 | 第19-20页 |
(一) 职业性别隔离的含义 | 第19页 |
1. 隔离的含义 | 第19页 |
2. 职业性别隔离的含义 | 第19页 |
(二) 职业性别隔离的表现 | 第19-20页 |
二、职业性别隔离的测度 | 第20-23页 |
(一) 职业性别隔离的主要测量方法 | 第20-21页 |
1. D指数 | 第20页 |
2. IP指数 | 第20-21页 |
3. A指数 | 第21页 |
(二) 职业性别隔离测量方法的选择标准 | 第21-23页 |
三、职业性别隔离的理论解释 | 第23-25页 |
(一) 经济学视角 | 第23-24页 |
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3页 |
2.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第23-24页 |
(二) 社会学视角 | 第24-25页 |
1. 社会性别理论 | 第24页 |
2. 女性主义的禀赋理论 | 第24-25页 |
四、科学界性别分层理论 | 第25-28页 |
1. 社会选择导致性别分化 | 第26页 |
2. 优势(劣势)累积理论 | 第26页 |
3. 三重处罚理论(Theory of triple penalty) | 第26-27页 |
4. 有限差别理论(Theory of Limited Differences)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南京高校教师职业性别隔离现状 | 第28-46页 |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 第28-29页 |
二、南京高校专任教师性别隔离现状 | 第29-41页 |
(一) 不同高校层次专任教师性别隔离现状 | 第29-32页 |
1. 不同高校层次专任教师性别隔离现状——横向隔离 | 第29-30页 |
2. 不同高校层次专任教师性别隔离现状——纵向隔离 | 第30-32页 |
(二) 不同学科高校专任教师性别隔离现状 | 第32-41页 |
1. 不同学科高校专任教师性别隔离现状——横向隔离 | 第32-34页 |
2. 不同学科高校专任教师性别隔离现状——纵向隔离 | 第34-41页 |
三、南京高校行政人员性别隔离现状 | 第41-42页 |
四、研究结论 | 第42-46页 |
第四章 高校教师性别隔离现象的理论解释 | 第46-52页 |
一、高校教师横向性别隔离现象的理论解释 | 第46-47页 |
二、高校教师纵向性别隔离现象的理论解释 | 第47-52页 |
(一) 受教育程度:高校女性教师学术生涯发展的第一重障碍 | 第48-49页 |
(二) 性别角色分工:高校女性教师学术生涯发展的第二重障碍 | 第49-50页 |
(三) 优势累积:高校教师纵向性别隔离的加速催化剂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缓解高校教师性别隔离现象的对策思考 | 第52-57页 |
一、关注性别隔离追求性别平等 | 第52页 |
二、加强女性科学意识培养 | 第52-54页 |
(一) 注重女性早期科学教育 | 第52-53页 |
(二) 转变传统性别角色观念 | 第53-54页 |
三、提升高校女教师的科学素养 | 第54-55页 |
(一) 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 | 第54页 |
(二) 建立女性学术交流平台 | 第54-55页 |
四、建立保障高校女教师学术发展的社会支持机制 | 第55-57页 |
1. 设立女性科学研究基金和女性特别培训基金 | 第55页 |
2. 提供女性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机遇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