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农民生活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绪论 | 第14-31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二 学术史述评 | 第15-26页 |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 第26-28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五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 第29-31页 |
第一章 两汉农民的居住形态 | 第31-71页 |
第一节 农民居住地的自然环境 | 第31-34页 |
一 自然环境与农民居住地的选址 | 第31-33页 |
二 自然环境与农民居住的形态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农民居住地的外部形态 | 第34-57页 |
一 农民居住地的外在形式 | 第35-46页 |
二 农民居住地的具体形态 | 第46-57页 |
第三节 农民居住地的内在结构 | 第57-71页 |
一 姓氏普及与乡村聚落的内在结构变化 | 第58-60页 |
二 “家”、“族”变化与聚落的内在结构变化 | 第60-71页 |
第二章 两汉农民的生产活动 | 第71-105页 |
第一节 两汉农民的主要生产活动 | 第71-94页 |
一 种植业 | 第71-77页 |
二 农民的林业活动 | 第77-79页 |
三 农民的畜牧活动 | 第79-84页 |
四 农民的渔猎采集活动 | 第84-89页 |
五 农民的副业活动 | 第89-94页 |
第二节 两汉农民生产生活特征 | 第94-105页 |
一 个体农民家庭生产单元的形成 | 第94-97页 |
二 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模式 | 第97-101页 |
三 农业生产时间的合理性安排 | 第101-105页 |
第三章 两汉农民的人际交往 | 第105-154页 |
第一节 农民交往中的主要人际关系及互动模式 | 第105-139页 |
一 以家族血缘为主构成的人际交往 | 第106-130页 |
二 姻亲之间的人际交往 | 第130-131页 |
三 邻里及其他社会人际交往关系 | 第131-139页 |
第二节 两汉农民的公共交往方式 | 第139-154页 |
一 从社日看农民的人际交往 | 第140-149页 |
二 以“市”为视角看农民的人际交往 | 第149-154页 |
第四章 两汉农民的政治生活 | 第154-203页 |
第一节 农民生活的政治环境 | 第154-172页 |
一 乡里秩序建构特质的动态演变 | 第155-166页 |
二 从什伍制看国家制度机理的演变 | 第166-172页 |
第二节 两汉农民的政治活动 | 第172-190页 |
一 从选官制度看农民的政治参与 | 第172-176页 |
二 农民受教育的状况 | 第176-183页 |
三 农民爵位与其身份等级地位关系 | 第183-186页 |
四 对农民法律地位的认识 | 第186-190页 |
第三节 两汉农民的政治观念 | 第190-203页 |
一 农民的皇权观念 | 第191-194页 |
二 农民的国家认同及其空间归属 | 第194-203页 |
第五章 两汉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 第203-252页 |
第一节 农民精神生活中的主要信仰活动 | 第203-233页 |
一 祭祀活动 | 第203-215页 |
二 对“长生不死”的追求 | 第215-219页 |
三 禁忌与农民的生产生活 | 第219-233页 |
第二节 农民的精神娱乐活动 | 第233-252页 |
一 具有农民自身特色的舞乐娱乐活动 | 第233-240页 |
二 农民对休闲娱乐的追求 | 第240-249页 |
三 对农民精神娱乐活动的思考 | 第249-252页 |
结语 | 第252-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5-268页 |
个人简历、在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68-269页 |
致谢 | 第2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