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绪论 | 第9-16页 |
| 第一章 校园文化的概念界定 | 第16-24页 |
| ·校园文化的内涵 | 第16-19页 |
| ·物质文化 | 第17页 |
| ·精神文化 | 第17-18页 |
| ·制度文化 | 第18页 |
| ·行为文化 | 第18-19页 |
| ·校园文化的特征 | 第19-20页 |
| ·多层次性 | 第19页 |
| ·继承性 | 第19页 |
| ·创新性 | 第19-20页 |
| ·综合性 | 第20页 |
| ·独立性 | 第20页 |
| ·校园文化的功能 | 第20-22页 |
| ·凝聚力功能 | 第21页 |
| ·教育导向功能 | 第21页 |
| ·约束规范功能 | 第21页 |
| ·激励功能 | 第21-22页 |
| ·创新功能 | 第22页 |
| ·陶冶功能 | 第22页 |
| ·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 第22-24页 |
|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高校的和谐稳定 | 第22页 |
|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更好的引领社会文化 | 第22-23页 |
| ·高校校园文化反映着高校的外在形象 | 第23页 |
| ·良好校园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 第24-34页 |
| ·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内涵 | 第24-25页 |
| ·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内容 | 第25-30页 |
| ·塑造人格、品格的功能 | 第26-27页 |
| ·德育功能 | 第27-28页 |
| ·美育功能 | 第28页 |
| ·实践功能 | 第28页 |
| ·思想修养的功能 | 第28-29页 |
| ·能力培养的功能 | 第29-30页 |
| ·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理论基础 | 第30-34页 |
| ·中国古代文化环境观的论述举要 | 第30-31页 |
| ·国外教育家们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论述举要 | 第31-32页 |
| ·马克思主义者们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论述举要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现状分析及原因分析 | 第34-47页 |
|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下实现育人功能的现状分析 | 第34-43页 |
|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实现育人功能所取得的成效 | 第34-37页 |
|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在实现其育人功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 第37-43页 |
|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出现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43-47页 |
| ·校园文化育人的理念意识薄弱 | 第43页 |
|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的整体的规划 | 第43-44页 |
| ·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机制体制不健全 | 第44页 |
| ·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缺乏积极向上的感染力 | 第44-45页 |
| ·我国高校的办学理念缺乏创新,办学制度还有待完善 | 第45页 |
|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还不够 | 第45页 |
|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多种思潮的挑战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新时期强化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对策 | 第47-68页 |
|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实现育人功能应该遵循的原则 | 第47-49页 |
|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47页 |
|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47-48页 |
| ·全员参与、全方位构建的原则 | 第48页 |
| ·综合性评价原则 | 第48-49页 |
|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实现育人功能的方式 | 第49-50页 |
| ·情感激发 | 第49页 |
| ·知识灌输 | 第49页 |
| ·实践锻炼 | 第49页 |
| ·榜样示范 | 第49-50页 |
|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实现育人功能的方向和战略目标 | 第50-56页 |
| ·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校校园文化 | 第51-52页 |
| ·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高校校园文化 | 第52-54页 |
| ·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校校园文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46 | 第54-56页 |
|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实现育人功能的对策研究 | 第56-68页 |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 | 第56-57页 |
|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实现以文化人 | 第57-60页 |
|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实现管理育人 | 第60-61页 |
|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实现环境育人 | 第61-62页 |
| ·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实现实践育人 | 第62-63页 |
| ·创建文化品牌,实现品质育人 | 第63-64页 |
| ·加强载体文化建设,实现协作育人 | 第64-66页 |
| ·正视育人的对象结构,实现英才育人 | 第66-67页 |
| ·重视育人指导结构,实现教书育人 | 第67-68页 |
| 后记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专著、发表的论文、获奖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