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恋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质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13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第11-13页 |
| 2 研究综述 | 第13-22页 |
| ·心理弹性的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 ·研究的起源 | 第13页 |
| ·心理弹性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 ·心理弹性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心理弹性的理论模型 | 第15-18页 |
| ·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研究 | 第18-20页 |
| ·大学生失恋的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 ·失恋现象 | 第20页 |
| ·失恋的原因 | 第20页 |
| ·失恋后的心理和行为及状态调试 | 第20-22页 |
| 3 研究构想和研究设计 | 第22-28页 |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 ·研究工具 | 第22-23页 |
| ·症状自评量表 | 第22-23页 |
| ·访谈大纲 | 第23页 |
| ·研究者 | 第23页 |
| ·研究程序 | 第23-28页 |
| ·准备阶段 | 第23-25页 |
| ·资料收集阶段 | 第25页 |
| ·资料整理与分析阶段 | 第25-28页 |
| 4 质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8-48页 |
| ·大学生失恋后的消极负性反应 | 第28-29页 |
| ·失恋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分析 | 第29-47页 |
| ·认知因素 | 第29-33页 |
| ·行为因素 | 第33-35页 |
| ·心理资源 | 第35-38页 |
| ·能力因素 | 第38-41页 |
| ·社会支持 | 第41-43页 |
| ·成长中的积极因素 | 第43-47页 |
| ·失恋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模型的构建 | 第47-48页 |
| 5 讨论 | 第48-52页 |
| ·大学生失恋后产生的消极影响 | 第48页 |
| ·失恋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 | 第48-52页 |
| ·个人内部因素 | 第49-50页 |
| ·外部因素 | 第50-52页 |
| 6 结论和建议 | 第52-55页 |
| ·结论 | 第52页 |
| ·建议 | 第52-55页 |
|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待失恋大学生心理健康 | 第52-53页 |
| ·对失恋大学生的建议 | 第53页 |
| ·对辅导员、心理咨询工作者和高校的建议 | 第53-54页 |
| ·对家长的建议 | 第54-55页 |
| 7 反思和展望 | 第55-56页 |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55页 |
| ·研究的局限 | 第55页 |
| ·研究展望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附录一 | 第59-61页 |
| 附录二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