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估算与影响因素分析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 ·全要素生产率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 ·电子产业经济领域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 ·评述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7页 |
| ·全要素生产率概念及估算方法 | 第18-22页 |
| ·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界定 | 第18页 |
| ·全要素生产率估算方法 | 第18-22页 |
| ·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 第22-26页 |
| ·研发活动 | 第22页 |
| ·外资影响效应 | 第22-24页 |
| ·贸易开放度 | 第24页 |
| ·人力资本 | 第24-25页 |
| ·政府科技投入 | 第25页 |
| ·规模经济 | 第25-26页 |
| ·制度变迁 | 第26页 |
| ·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我国电子产业发展概况及特点 | 第27-35页 |
| ·我国电子产业行业发展历程 | 第27-29页 |
| ·我国电子产业行业特征 | 第29-30页 |
| ·一般特征 | 第29页 |
| ·行业特征 | 第29-30页 |
| ·电子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第30-34页 |
| ·电子产业的企业总量和企业规模逐年增加 | 第30-31页 |
| ·电子产业的研发投入逐年增加 | 第31-32页 |
| ·电子产业利用外资的总量逐年增加 | 第32页 |
| ·电子产业的出口贸易发展趋缓 | 第32-33页 |
| ·电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逐年上升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电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相关性估算 | 第35-45页 |
| ·电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估算 | 第35-40页 |
| ·模型的选择 | 第35页 |
| ·模型的数据选择 | 第35-36页 |
| ·基于参数法与非参数法的全要素生产率估算 | 第36-38页 |
| ·基于参数法与非参数法的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结果比较 | 第38-40页 |
| ·电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其影响因素相关性实证分析 | 第40-44页 |
| ·模型选择 | 第41-42页 |
| ·指标选择 | 第42页 |
| ·数据选择 | 第42页 |
| ·影响因素相关性估算 | 第42-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第五章 原因分析 | 第45-50页 |
| ·研发活动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 | 第45-46页 |
| ·外资影响效应有利于获得先进技术 | 第46-48页 |
| ·外资进入程度影响直接效应水平 | 第46-47页 |
| ·内外资技术差距影响溢出效应水平 | 第47页 |
| ·外资影响效应实证比较 | 第47-48页 |
| ·人力资本有利于提升学习和创新能力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六章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 第50-55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50-51页 |
| ·对策及建议 | 第51-55页 |
| ·提高研发效率,提升技术水平 | 第51-52页 |
| ·创新激励政策,提高创新意愿 | 第52页 |
| ·完善引资政策,优化外资结构 | 第52-53页 |
| ·注重人才培养,积累人力资本 | 第53-54页 |
| ·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 第54-55页 |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5-58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不足和展望 | 第56-58页 |
| ·不足 | 第56页 |
| ·展望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 附录: 附表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