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11-13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一) 对心学的研究 | 第13-14页 |
(二) 对心学家的文学成就的个体研究 | 第14页 |
(三) 对阳明心学与明代文学思潮的研究 | 第14-16页 |
(四) 对古代文学情感理论及明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研究 | 第16-17页 |
(五) 目前研究中的不足 | 第17页 |
三、 研究目标和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王阳明及心学概说 | 第19-33页 |
第一节 王阳明其人 | 第19-22页 |
第二节 心学的基本命题 | 第22-27页 |
一、 心外无理 | 第23-24页 |
二、 知行合一 | 第24-26页 |
三、 致良知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心学对文学的影响 | 第27-33页 |
一、 强调主体意识 | 第28-29页 |
二、 突出自然人性 | 第29-30页 |
三、 肯定合理人欲 | 第30-33页 |
第二章 阳明心学与明中后期文学观 | 第33-68页 |
第一节 阳明心学与唐顺之的文学观 | 第33-40页 |
一、 追随七子,复古秦汉 | 第34-35页 |
二、 取法唐宋,倡言法度 | 第35-37页 |
三、 从心弃法,标举本色 | 第37-40页 |
第二节 阳明心学与徐渭的文学观 | 第40-47页 |
一、 徐渭与心学的渊源 | 第41-42页 |
二、 从真我到本色——徐渭的文学情感观 | 第42-46页 |
三、 徐渭文学情感观的影响 | 第46-47页 |
第三节 阳明心学与李贽的文学观 | 第47-53页 |
一、 “童心说”文学思想的心学渊源 | 第47-48页 |
二、 “心之初”与“心即理” | 第48-50页 |
三、 自然之文与良知理性 | 第50-51页 |
四、 “童心说”对心学的理性超越 | 第51-53页 |
第四节 阳明心学与汤显祖的文学观 | 第53-61页 |
一、 汤显祖与心学人物的交往 | 第53-56页 |
二、 以“情真”为鹄的的文学思想内涵和表现 | 第56-60页 |
三、 汤显祖文学思想的影响 | 第60-61页 |
第五节 阳明心学与袁宏道的文学观 | 第61-68页 |
一、 性灵——文学发生的心学视角 | 第61-63页 |
二、 真——文学表现的心学路径 | 第63-65页 |
三、 趣——文学审美的心学影响 | 第65-68页 |
第三章 阳明心学与明中后期诸体文学批评 | 第68-103页 |
第一节 心学背景下诸体文学批评的继承和发展 | 第68-70页 |
一、 文体及文体理论批评简介 | 第68-69页 |
二、 明中后期文体批评的特点 | 第69-70页 |
第二节 诗歌理论批评 | 第70-79页 |
一、 诗生于心,诗本乎情 | 第70-74页 |
二、 清物论 | 第74-76页 |
三、 神韵说 | 第76-79页 |
第三节 散文理论批评 | 第79-85页 |
一、 以本色论文 | 第80-81页 |
二、 以童心论文 | 第81-82页 |
三、 以性灵论文 | 第82-85页 |
第四节 小说理论批评 | 第85-96页 |
一、 对小说文体地位的肯定 | 第86-87页 |
二、 对小说本体观的阐释 | 第87-89页 |
三、 对小说创作论的总结 | 第89-96页 |
第五节 戏曲理论批评 | 第96-103页 |
一、 戏曲情感论 | 第96-98页 |
二、 戏曲语言论 | 第98-103页 |
第四章 阳明心学与明中后期审美理论批评 | 第103-124页 |
第一节 理欲冲突中审美观念的变革 | 第103-109页 |
一、 由雅入俗 | 第103-106页 |
二、 由古入今 | 第106-107页 |
三、 由理入情 | 第107-109页 |
第二节 心学背景下审美特征的内涵 | 第109-115页 |
一、 关注审美主体精神内涵 | 第110-111页 |
二、 强化审美的体验性 | 第111-113页 |
三、 强调情真无尽的审美效果 | 第113-115页 |
第三节 感性视角下审美范畴的确立 | 第115-124页 |
一、 “趣”范畴 | 第115-117页 |
二、 “乐”范畴 | 第117-120页 |
三、 “狂”范畴 | 第120-124页 |
结语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0页 |
后记 | 第130-131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