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进路研究(1848-1949)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二、 文献综述第13-18页
  1.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定义第14-15页
  2.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沿革的研究第15-16页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基本规律研究第16-17页
  4.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第17-18页
 三、 相关概念第18-23页
  1. “文化”含义的诠释第19-20页
  2. 进路的含义第20-21页
  3. 文化进路第21页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第21-23页
 四、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23-26页
第二章 五四运动前先进知识分子西学之进路第26-46页
 一、西学“器”: 师夷长技以制夷第27-32页
  1. “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西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第28-29页
  2.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要内容及体现的文化观第29-31页
  3. “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西学活动对当时中国的文化影响第31-32页
 二、 西学法度:宪政和民主共和第32-39页
  1. 晚清中国学习西方宪政等民主思想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第33-36页
  2. 西学宪制和民主共和等活动及其思想对当时中国政治文化观的影响第36-39页
 三、 西学价值观:新文化运动第39-46页
  1. 新文化运动的文化缘由第39-41页
  2. 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价值功能第41-46页
第三章 20 世纪初中国文化论争及对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影响第46-64页
 一、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文化论争的背景第46-49页
  1. 中国西学技术、宪政等活动遭受挫折和失败第47页
  2. 欧战后中国对西方制度和文化的再认识第47-49页
 二、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文化论争的主要内容第49-62页
  1. “中学”与“西学”的论争第49-51页
  2. “问题与主义”之争第51-55页
  3. 科学与玄学之争第55-59页
  4. 从文化论争走向政治论战: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第59-62页
 三、 20 世纪初中国文化论争对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影响第62-64页
第四章 五四前后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分析第64-96页
 一、 中国人民为何没有选择自由主义的文化分析第64-70页
  1.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政治文化观第64-67页
  2. 自由主义思想不符合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第67-69页
  3. 自由主义难以挽救当时中国外无独立、内无民主的混乱局面第69-70页
 二、 中国人民为何没有选择三民主义的文化分析第70-77页
  1. 三民主义的政治文化观第71-72页
  2. 三民主义在政治文化观上的作用第72-73页
  3. 中国人民为何没有选择三民主义的文化原因第73-77页
 三、 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分析第77-87页
  1.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第77-80页
  2.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先进的文化第80-81页
  3.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第81-84页
  4.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能满足中国农民为主体的革命利益第84-85页
  5. 近代中国人民形成的民主自由精神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的首要选择第85-87页
 四、 李大钊与陈独秀接受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原因第87-96页
  1. 李大钊从民主主义者转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原因第88-92页
  2. 陈独秀从民主主义者转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原因第92-96页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文化分析第96-128页
 一、 “以俄为师”到“认清中国国情”的文化观念转变第96-107页
  1. “以俄为师”的提出原因第96-97页
  2. 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早期的贡献第97-99页
  3. 共产国际对中国大革命的错误指导及其消极影响第99-101页
  4. 从“苏化”到“认清中国国情”的转变第101-107页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基础第107-119页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实践基础第107-108页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理论渊源第108-109页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哲学论证第109-119页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正式提出及其文化分析第119-128页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正式提出第119-124页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文化分析第124-128页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文化认同第128-166页
 一、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文化认同第128-147页
  1. 新民主义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第129-130页
  2. 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文化认同的贡献第130-147页
 二、 延安整风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文化认同第147-158页
  1. 延安整风运动的文化背景第148-150页
  2. 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第150-154页
  3. 延安整风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获得文化认同的贡献第154-158页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念第158-162页
  1.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由来和主要内容第158-160页
  2.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进一步强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观念第160-162页
 四、 中国共产党七大的召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文化认同第162-166页
第七章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进路的启示第166-178页
 一、 文化自觉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文化动力第166-171页
  1. “文化自觉”内涵的一种新理解第166-167页
  2. 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进路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文化自觉的过程第167-170页
  3. 以文化自觉的精神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第170-171页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发展动力来源于多种文化矛盾的交织第171-178页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发展是由多种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第172-176页
  2. 要正确处理当面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促进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第176-178页
结语第178-180页
参考文献第180-189页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89-190页
致谢第190-191页
附件第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科学发展视域中的客家族群文化发展研究--客家文化传承论
下一篇:食物蛋白与壳聚糖相互作用及其在食品体系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