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从诗歌到戏曲------李杨题材的文学价值 | 第9-11页 |
二、从情到理------明清文人选择这一题材的原因 | 第11页 |
三、从《彩毫记》到《天宝曲史》------李杨题材传奇选题范围 | 第11-15页 |
四、从个体到整体------李杨题材传奇研究方法与现状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李杨题材传奇的历史探源 | 第17-22页 |
第一节 李杨题材的史实记录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李杨题材的戏曲演变 | 第19-22页 |
第二章 明清李杨题材传奇的思想主题 | 第22-36页 |
第一节 明后期个人化的情感抒发 | 第23-30页 |
一、《彩毫记》:传达追仙求道的隐逸思想 | 第24-27页 |
二、《惊鸿记》:流露忍辱尊君的传统理念 | 第27-28页 |
三、《磨尘鉴》:宣扬忠孝节义的道德规范 | 第28-30页 |
第二节 清前期社会化的理性分析 | 第30-33页 |
一、《天宝曲史》:强调史鉴的批判主题 | 第30-32页 |
二、《长生殿》:突出悔情的反思主题 | 第32-33页 |
第三节 明末清初李杨题材传奇主题不同的原因 | 第33-36页 |
一、历史成为个性表达的载体 | 第34-35页 |
二、政治是主题走向的指向标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明清李杨题材传奇的典型人物 | 第36-48页 |
第一节 具有复杂性的李隆基形象 | 第37-41页 |
一、李隆基身份上的二重性 | 第38-39页 |
二、李隆基性格上的矛盾性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具有易变性的杨玉环形象 | 第41-45页 |
一、杨玉环形象包含多种文化冲突 | 第41-43页 |
二、杨玉环形象担当不同脚色的善变 | 第43-45页 |
第三节 具有代言性的其他人物 | 第45-48页 |
一、李白形象是文人性的典型 | 第45-46页 |
二、梅妃形象是文人性的延展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明清李杨题材传奇的审美特征 | 第48-58页 |
第一节 文本创作中雅丽的审美特色 | 第49-52页 |
一、诗情画意的独白式语言 | 第49-51页 |
二、形神兼备的舞台表演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园林剧演中精致的审美要求 | 第52-58页 |
一、规范化的演出形式 | 第53-54页 |
二、虚幻式的表演场面 | 第54-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