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湖泊、水库论文

分层异重流背景下三峡水库典型支流水华生消机理及其调控

论文创新点第1-6页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5页
1 引言第15-30页
   ·立项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5-16页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6-21页
     ·大坝水库对浮游植物生境条件的影响第16-17页
     ·浮游植物生长及群落演替的机制研究第17-20页
     ·通过水库调度改善水体生态环境的实践第20-21页
   ·国内湖库水体富营养化与水华机理及其控制研究第21-24页
     ·国内水体富营养化与水华研究概况第21页
     ·三峡水库水体富营养化与水华研究进展第21-24页
   ·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第24-26页
   ·本文研究思路、内容设置与技术路线第26-29页
     ·研究目标第26页
     ·研究内容第26-27页
     ·技术路线第27页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27-29页
   ·本章小结第29-3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0-39页
   ·研究区域第30-34页
     ·三峡工程概况第30-32页
     ·香溪河简介第32-34页
   ·监测方案第34-36页
     ·样点布设第34-35页
     ·监测指标及频率第35-36页
     ·分析测试方法第36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36-38页
     ·水体稳定性第36-37页
     ·水体密度第37页
     ·泥沙-浊度率定关系第37页
     ·水体滞留时间第37页
     ·混合层、真光层第37-38页
   ·本章小结第38-39页
3 三峡水库干支流水文水动力特征及成因分析第39-57页
   ·前言第39页
   ·三峡水库干流水文水动力变化特征第39-44页
     ·干流水文特征第39-42页
     ·干流水动力变化第42-44页
   ·三峡水库典型支流水文水动力特征第44-48页
     ·香溪河水文特征第44-45页
     ·香溪河水动力特性第45-48页
   ·分层异向流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第48-51页
     ·干支流密度差及分层异向流形成机制分析第48-51页
     ·倒灌潜入时厚度及潜入距离及相关分析第51页
   ·讨论第51-56页
     ·香溪河库湾分层异重流主要类型第51-53页
     ·干支流密度差成因及分层异重演变过程第53-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4 分层异重流背景下干支流水体类型及分层结构第57-76页
   ·前言第57页
   ·干流水温及水体层化结构变化规律第57-61页
     ·干流水温随时间变化第57-58页
     ·干流水温垂向变化第58-59页
     ·干流水体稳定系数分析第59-61页
   ·香溪河水温及水体层化结构特征第61-70页
     ·香溪河定点观测水温及分层特征第61-62页
     ·不同流态下香溪河水温及层化结构特征第62-70页
   ·讨论第70-74页
     ·三峡水库干支流水体类型及其判定第70-72页
     ·三峡水库干支流水体分层结构模式第72-74页
   ·本章小结第74-76页
5 分层异重流数值模拟及支流水体循环模式第76-94页
   ·前言第76页
   ·CE-QUAL-W2模型基本原理第76-80页
     ·模型简介第76-77页
     ·模型控制方程第77-80页
   ·香溪河库湾水温-水动力模型构建第80-88页
     ·香溪河库湾网格划分第80-82页
     ·初始条件、边界条件与参数设置第82-83页
     ·模型参数率定及验证第83-88页
   ·香溪河库湾水流循环模式分析第88-92页
     ·香溪河库湾分层异重流模拟工况设计第88-89页
     ·不同分层异重流下库湾水流循环模式第89-92页
   ·本章小结第92-94页
6 分层异重流背景下三峡水库营养盐特征及其示踪第94-119页
   ·前言第94页
   ·主要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第94-100页
     ·氮营养盐时空分布规律第94-96页
     ·磷营养盐时空分布规律第96-98页
     ·硅营养盐时空分布规律第98-100页
   ·基于保守离子示踪的营养盐来源分析第100-108页
     ·保守离子示踪方法第100-102页
     ·示踪保守常量离子的选择及分布特征第102-106页
     ·基于保守离子示踪的主要营养盐来源分析第106-108页
   ·基于氢氧同位素示踪的营养盐来源分析第108-113页
     ·氢氧同位素示踪方法第108-109页
     ·氢氧同位素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第109-112页
     ·基于氢氧同位素示踪的营养盐来源分析第112-113页
   ·讨论第113-118页
     ·香溪河库湾营养盐界面交换过程第113-115页
     ·香溪河真光层(表层)内营养盐补给过程第115-118页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7 基于临界层理论的香溪河水华生消机理研究第119-147页
   ·前言第119页
   ·香溪河库湾水华生消基本情势第119-123页
     ·香溪河库湾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第119-121页
     ·香溪河库湾浮游植物物种组成第121-122页
     ·香溪河库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变化第122-123页
   ·临界层理论与水体层化结构第123-132页
     ·临界层理论及模型第123-126页
     ·经典临界层理论模型的延伸第126-130页
     ·水体层化结构对水华藻类生产力的影响第130-132页
   ·临界层理论在三峡水库的适用性试验第132-138页
     ·实验方案设计第132-133页
     ·验证实验相关指标变化规律第133-137页
     ·水体层化结构与藻类增殖的关系第137-138页
   ·香溪河水体层化结构对藻类水华生消的影响第138-141页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水华生消过程第138-139页
     ·水体层化结构对藻类生物量的影响第139-141页
   ·讨论第141-145页
     ·三峡水库水华生消机理分析第141-143页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机制分析第143-145页
   ·本章小结第145-147页
8 防控支流水华的三峡水库生态调度方法第147-168页
   ·前言第147页
   ·三峡水库调度对香溪河库湾水生态环境的影响第147-152页
     ·水库调度对水文水动力的影响第147-149页
     ·水库调度对水温的影响第149-150页
     ·水库调度对营养盐的影响第150-151页
     ·水库调度对水体层化结构及藻类水华的影响第151-152页
   ·防控三峡水库支流水华的“潮汐式”调度方法第152-157页
     ·防控三峡水库支流水华的“潮汐式”调度概念第152-154页
     ·防控三峡水库支流水华的“潮汐式”调度方法第154-157页
   ·“潮汐式”生态调度对水库发电量和水华的影响第157-163页
     ·“潮汐式”生态调度对水库发电量的影响第157-159页
     ·“潮汐式”生态调度防控三峡水库支流水华的效果第159-163页
   ·讨论第163-167页
     ·“潮汐式”生态调度防控支流水华机制分析第163-166页
     ·“潮汐式”生态调度在三峡水库应用的可能性第166-167页
   ·本章小结第167-168页
9 结论与展望第168-172页
   ·主要结论第168-170页
   ·研究展望第170-172页
参考文献第172-179页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79-182页
致谢第182-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区域电离层电子密度反演与重构技术研究
下一篇:水稻一般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分子机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