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一、研究出发点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 研究出发点 | 第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一) 以往对顾德希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 | 第9-10页 |
(二) 以往对语文教育家思想研究之研究方法的综述 | 第10-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二) 内容分析法 | 第12页 |
(三) 人物访谈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顾德希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 | 第14-23页 |
一、顾德希语文教育思想概述 | 第14-21页 |
(一) 字义教学观 | 第14-15页 |
(二) 语感培养观 | 第15页 |
(三) 学科自身建设观 | 第15-19页 |
(四) 教学方式观 | 第19-20页 |
(五) 教师发展观 | 第20-21页 |
二、顾德希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使学生有效参与语文学习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顾德希语文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 | 第23-42页 |
一、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 | 第23-32页 |
(一) 高中生阅读基本能力研究 | 第23-28页 |
(二)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探索 | 第28-32页 |
二、求新意识与探索精神 | 第32-34页 |
(一) “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好奇到老” | 第32-33页 |
(二) 不等不靠地解决问题 | 第33-34页 |
三、瞻“前"与顾"后” | 第34-39页 |
(一) 审慎对传统,善读“无字”书 | 第34-37页 |
(二) 释放正能量,提携“后来者” | 第37-39页 |
四、责任感与淡泊名利 | 第39-40页 |
(一) “对语文教学的赤胆忠心” | 第39页 |
(二) 不做“讨好的事情” | 第39-40页 |
五、家学渊源与知识学养 | 第40-42页 |
(一) “耳濡目染一些有益的东西” | 第40页 |
(二) “他好像什么都会” | 第40-42页 |
第四章 顾德希语文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 第42-50页 |
一、把握语文教学规律 | 第42-45页 |
(一) 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 第42-43页 |
(二) 尊重学生个体的合理需求 | 第43页 |
(三) 扩大语文教学的视野 | 第43-45页 |
(四) 教师注重身教的作用 | 第45页 |
二、语文能力的定位研究 | 第45-46页 |
三、信息化教学 | 第46-48页 |
(一) 信息化教学的目的 | 第46页 |
(二) 信息化教学的长期性 | 第46-47页 |
(三) 信息化教学的学科化 | 第47页 |
(四) 信息化教学的个别化 | 第47-48页 |
四、立足实践,讲求实效 | 第48-50页 |
(一) 结合教学实际思考问题 | 第48页 |
(二) 提高语文教学及研究的实效性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