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社区主导的居家养老服务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虚拟养老服务模式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采用新的研究方法 | 第16页 |
·运用新的政策进行研究 | 第16-17页 |
·运用新的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小结 | 第17-18页 |
2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第18-21页 |
·合作主义模式理论 | 第21-22页 |
·社区照顾理论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5页 |
3 社区居家养老的新模式——虚拟养老院 | 第25-41页 |
·产生的背景——传统养老模式的困境 | 第25-27页 |
·家庭养老 | 第25-26页 |
·机构养老 | 第26-27页 |
·虚拟养老院的概念界定 | 第27-28页 |
·虚拟养老院的特征 | 第28-30页 |
·节约了养老成本,扩展了市场 | 第28-29页 |
·服务内容全面,针对性强 | 第29页 |
·服务方式多样,服务范围广 | 第29-30页 |
·福利各部门相互合作提供养老服务 | 第30页 |
·虚拟养老院的结构和运行机制 | 第30-40页 |
·中心支撑——政府 | 第30-34页 |
·主要依托——社区 | 第34-36页 |
·提供主体——社会组织 | 第36-38页 |
·运行关键——信息技术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4 虚拟养老服务模式复制性的建设与推广 | 第41-49页 |
·虚拟养老服务模式的建设 | 第41-47页 |
·苏州沧浪区“邻里情”虚拟养老院 | 第41-44页 |
·甘肃兰州城关区虚拟养老院 | 第44-47页 |
·虚拟养老服务模式的推广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5 虚拟养老服务模式的复制案例——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 | 第49-54页 |
·北京市西城区虚拟养老院的个案调查与研究 | 第49-51页 |
·虚拟养老院服务角色的定位 | 第49页 |
·虚拟养老院服务对象的划分 | 第49-50页 |
·虚拟养老院服务内容的确定 | 第50-51页 |
·虚拟养老院服务流程的提供 | 第51页 |
·不同视角下对虚拟养老服务模式的评价 | 第51-53页 |
·服务对象的视角 | 第51-52页 |
·服务人员的视角 | 第52页 |
·社区居委会的视角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6 虚拟养老服务模式复制的必要性和复制的条件 | 第54-62页 |
·虚拟养老服务模式复制的必要性 | 第54-59页 |
·应对老龄化难题的关键措施 | 第54-56页 |
·有利于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 第56页 |
·节约了政府养老经费的支出 | 第56-58页 |
·有助于解决社区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的问题 | 第58页 |
·有助于促进老年人群体的社会化 | 第58-59页 |
·复制虚拟养老服务模式的条件 | 第59-61页 |
·政府的大力支持 | 第59页 |
·社区的整合与管理 | 第59-60页 |
·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 第60页 |
·日趋成熟的养老服务市场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7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