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1 绪论 | 第14-2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研究思路、方法 | 第19-22页 |
·创新点 | 第22-23页 |
2 理论基础 | 第23-35页 |
·空间特征与一体化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空间特征的相关概念 | 第23-24页 |
·一体化的相关概念 | 第24页 |
·经济区的相关概念 | 第24-25页 |
·区位理论 | 第25-29页 |
·古典区位论 | 第25-27页 |
·近代区位论 | 第27-28页 |
·现代区位论 | 第28-29页 |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 第29-30页 |
·绝对优势理论 | 第29页 |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9页 |
·要素禀赋理论 | 第29-30页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30页 |
·新贸易理论 | 第30页 |
·区域产业空间组织理论 | 第30-32页 |
·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理论 | 第30-31页 |
·梯度转移理论 | 第31页 |
·核心-边缘理论 | 第31-32页 |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 第32-33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32页 |
·点-轴理论 | 第32-33页 |
·对称分布理论 | 第33页 |
·双核结构理论 | 第33页 |
·产业集群理论 | 第33-34页 |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第34-35页 |
3 沈阳经济区经济空间特征 | 第35-78页 |
·沈阳经济区空间关联模式 | 第35-40页 |
·空间自相关分析法 | 第35-36页 |
·沈阳经济区经济空间关联模式总体分析 | 第36-40页 |
·沈阳经济区空间结构 | 第40-54页 |
·沈阳经济区空间结构要素分析 | 第40-45页 |
·沈阳经济区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 第45页 |
·沈阳经济区空间结构优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 第45-54页 |
·沈阳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特征 | 第54-66页 |
·引力模型 | 第54-55页 |
·社会网络方法 | 第55-56页 |
·沈阳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分析 | 第56-66页 |
·沈阳经济区各城市空间梯度分析 | 第66-71页 |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66-67页 |
·沈阳经济区各城市空间梯度分析 | 第67-71页 |
·基于城市流的沈阳经济区空间联系 | 第71-77页 |
·研究方法 | 第71-73页 |
·城市流强度测算与空间联系分析 | 第73-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4 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经验借鉴 | 第78-85页 |
·国内外区域一体化的模式 | 第78-82页 |
·欧盟 | 第78-79页 |
·长江三角洲地区 | 第79-81页 |
·珠江三角洲地区 | 第81-82页 |
·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启示 | 第82-83页 |
·区域一体化是渐进发展过程 | 第82页 |
·建立综合的区域组织机构 | 第82页 |
·完善区域一体化政策机制 | 第82-83页 |
·不断探索多种区域发展模式 | 第83页 |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启示 | 第83-85页 |
·充分发挥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的推动作用 | 第83页 |
·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驱动作用 | 第83页 |
·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功能 | 第83-84页 |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带动作用 | 第84-85页 |
5 沈阳经济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 第85-105页 |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85-86页 |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是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85页 |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将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带来全新动力 | 第85页 |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是促进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85-86页 |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86-88页 |
·区域经济现实的互补性与竞争性是导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 | 第86页 |
·社会分工与生产专业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本原 | 第86-87页 |
·产业转移和产业融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需求 | 第87页 |
·规模经济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了新的动力 | 第87页 |
·特有的交易成本机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 | 第87-88页 |
·政府机制直接影响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演化方式 | 第88页 |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分析 | 第88-91页 |
·基础设施一体化分析 | 第88-89页 |
·人口生产要素一体化分析 | 第89页 |
·市场条件一体化分析 | 第89-90页 |
·产业一体化分析 | 第90页 |
·资源与环境一体化分析 | 第90-91页 |
·制度与政策一体化分析 | 第91页 |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91-95页 |
·政府政策存在差异,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 第91-92页 |
·城市相互作用小,空间联系层次低 | 第92页 |
·计划思想根深蒂固,行政分权导致过度竞争 | 第92-93页 |
·三次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地域分工比较优势不突出 | 第93-94页 |
·中心城市不够强大 | 第94-95页 |
·交通设施尚需改善,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 第95页 |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模式构建 | 第95-97页 |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特征总结 | 第95-96页 |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模式构建 | 第96-97页 |
·沈阳经济区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量化评价 | 第97-105页 |
·评价指标选择的理论分析 | 第97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97-102页 |
·沈阳经济区空间一体化评价 | 第102-105页 |
6 沈阳经济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路径与合作机制 | 第105-115页 |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 第105-111页 |
·充分发挥政府统一规划行政约束力的推动作用 | 第105页 |
·以技术创新推进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 | 第105-106页 |
·深化产业分工、增强集群优势,实现区域产业一体化 | 第106-107页 |
·加快建设交通、物流、信息网络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高效流动 | 第107-109页 |
·加快人口管理一体化建设,营造人才高地 | 第109页 |
·全面推进金融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一体化,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 | 第109-110页 |
·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治理一体化,构建城市间、城乡间社会保障一体化 | 第110-111页 |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合作机制 | 第111-115页 |
·建立政府协调合作机制 | 第111-112页 |
·建立行业合作机制 | 第112-115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115-116页 |
·主要结论 | 第115-116页 |
·讨论 | 第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