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引言 | 第12-32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2-1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一) 国内关于利他行为的研究 | 第14-25页 |
(二) 国外关于利他行为的研究 | 第25-28页 |
三、主要研究问题及基本框架 | 第28-29页 |
(一) 主要研究问题 | 第28页 |
(二) 基本框架 | 第28-2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一) 文献法 | 第29-30页 |
(二) 调查法 | 第30页 |
五、研究的意义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30-32页 |
(一) 研究的意义 | 第30-31页 |
(二)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31-32页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2-49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32-37页 |
(一) 关于“利他行为”概念的界定与理解 | 第32-35页 |
(二) 关于“利己行为”概念的界定与理解 | 第35-36页 |
(三) 关于“互利行为”概念的界定与理解 | 第36-37页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7-49页 |
(一) 人性理论 | 第37-44页 |
(二) 霍夫曼的移情理论 | 第44-45页 |
(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第45-49页 |
第二章 社会转型及其对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的影响 | 第49-71页 |
一、经济转型及其对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的影响 | 第49-58页 |
(一) 经济转型给社会带来的变化 | 第49-51页 |
(二) 经济转型对学生利他观念和行为的影响 | 第51-55页 |
(三) 经济转型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 | 第55-58页 |
二、价值观念变迁及其对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的影响 | 第58-67页 |
(一) 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变迁 | 第58-61页 |
(二) 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对学生利他观念和行为的影响 | 第61-63页 |
(三) 价值观念变迁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 | 第63-67页 |
三、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 第67-71页 |
(一) 利他行为培养的德育功能分析 | 第67-68页 |
(二) 培养小学生利他行为的意义 | 第68-71页 |
第三章 小学生利他行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71-98页 |
一、小学生利他行为的问卷设计 | 第71-74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71-72页 |
(二) 问卷设计 | 第72-74页 |
二、小学生利他行为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第74-94页 |
(一) 小学生利他行为内容的分析 | 第74-77页 |
(二) 小学生个人信息与利他行为的差异分析 | 第77-91页 |
(三) 家长对小学生利他行为看法的调查分析 | 第91-94页 |
三、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内在动机分析 | 第94-95页 |
(一) 出于移情的作用 | 第94页 |
(二) 获得具体的奖励或表扬 | 第94-95页 |
(三) 出于对恩惠的回报 | 第95页 |
(四) 避免批评 | 第95页 |
四、影响小学生利他行为呈现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95-98页 |
(一) 利他者因素 | 第96页 |
(二) 情境因素 | 第96页 |
(三) 受助者因素 | 第96-98页 |
第四章 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的策略 | 第98-114页 |
一、家庭: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的基础 | 第98-101页 |
(一) 家长要形成正确的利他观念 | 第98-99页 |
(二) 家长要形成培养小学生利他行为的观念 | 第99页 |
(三) 家长要发挥其榜样作用 | 第99-100页 |
(四)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营造民主的家庭生活环境 | 第100-101页 |
二、学校: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的主要阵地 | 第101-110页 |
(一) 将利他行为培养的理念融合进教育目的中 | 第102页 |
(二) 将利他行为培养渗透到教育过程中 | 第102-106页 |
(三) 使利他行为培养体现教育价值 | 第106-108页 |
(四) 根据时代特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促进小学生利他行为的成长 | 第108-110页 |
三、社会环境: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的保障 | 第110-114页 |
(一) 不良社会风气对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的阻碍 | 第110-111页 |
(二) 改善社会风气,促进小学生利他行为的成长 | 第111-114页 |
结论 | 第114-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5页 |
附录 | 第125-131页 |
后记 | 第131-133页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