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44页 |
一、立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二、重要的基本概念 | 第15-29页 |
1、公共物品 | 第15-23页 |
2、全球公共物品 | 第23-29页 |
三、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9-42页 |
四、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42页 |
五、研究结论与创新之处 | 第42-44页 |
第二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分析 | 第44-75页 |
第一节 国际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与发展趋势 | 第46-49页 |
·国际贸易全球化 | 第46-47页 |
·外国直接投资全球化 | 第47-48页 |
·人员流动全球化 | 第48页 |
·当今和早期全球化的区别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特征 | 第49-52页 |
·全球共有资源的使用与分配 | 第49-50页 |
·全球公共物品的外部性特征 | 第50-51页 |
·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政治决策过程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全球公共物品供给与公平和效率 | 第52-62页 |
·公平与效率的重要性 | 第52页 |
·最优供应与充足供给 | 第52-53页 |
·农产品贸易公平与粮食安全全球管理效率 | 第53-62页 |
第四节 全球公共物品供给与市场失灵 | 第62-64页 |
·市场失灵的悖论 | 第62-63页 |
·公共物品的全球向度 | 第63-64页 |
第五节 全球公共物品供给与公平贸易 | 第64-67页 |
第六节 全球公共物品供给与国际组织 | 第67-75页 |
·机构的角色 | 第67-69页 |
·国家和非国家机制 | 第69-71页 |
·国际组织提供全球公共物品的成功范例——世界贸易组织 | 第71-75页 |
第三章 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理论与模型分析 | 第75-108页 |
第一节 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理论分析框架的剖析 | 第75-81页 |
·传统的霸权稳定论 | 第75-77页 |
·霸权国家与国际秩序稳定关系 | 第77-79页 |
·新自由主义对霸权稳定论的批判 | 第79-81页 |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模型的现实基础 | 第81-86页 |
·1944 年之前的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特征 | 第81-82页 |
·1945-1967 年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特征 | 第82页 |
·1967-2000 年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特征 | 第82-84页 |
·“9·11”之后的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特征 | 第84-86页 |
第三节 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理论模型构造的基本方法 | 第86-87页 |
·以国际关系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 第86页 |
·以国内利益集团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 第86-87页 |
·以主权政府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 第87页 |
第四节 霸权主义条件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合作的博弈模型拓展 | 第87-95页 |
·模型的假设条件 | 第88-90页 |
·模型的设立 | 第90页 |
·非合作纳什均衡 | 第90-91页 |
·基于完整信息下的合作博弈 | 第91-92页 |
·基于不完整信息下的合作博弈 | 第92-93页 |
·无担保机制下的合作博弈 | 第93-94页 |
·国际组织的加入 | 第94-95页 |
第五节 领导霸权与国际组织的共同代理模型 | 第95-108页 |
·模型的假设条件 | 第96页 |
·模型的设定 | 第96-97页 |
·完全信息下斯坦克伯格共同代理博弈 | 第97-99页 |
·不完全信息下斯坦克伯格共同代理博弈 | 第99-101页 |
·国际组织 | 第101页 |
·不同偏好的委托国 | 第101-102页 |
·广泛模型 | 第102-104页 |
·模型的经验意义 | 第104-108页 |
第四章 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研究 | 第108-133页 |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机制简述 | 第108-115页 |
·非国家行为者提供全球公共物品的动机 | 第109-110页 |
·非国家行为者提供全球公共物品的机制 | 第110-112页 |
·“以志愿求公益”的机制保证 | 第112-114页 |
·主权政府、自由企业与非政府组织的协调合作机制 | 第114-115页 |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的实践 | 第115-117页 |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的模型研究 | 第117-133页 |
·偏好和技术 | 第117-118页 |
·不对称信息 | 第118-120页 |
·集体决策机制 | 第120-121页 |
·国家偏好 | 第121-122页 |
·国家偏好的信息不对称:制约效率 | 第122-131页 |
·结论及其经济学意义 | 第131-133页 |
第五章 中国参与全球公共物品供给合作的战略思考 | 第133-156页 |
第一节 明确中国参与全球公共物品供给合作的指导思想 | 第133-136页 |
·处理好宏观框架与微观事务的关系 | 第134页 |
·处理好全球合作与地区合作的关系 | 第134-135页 |
·处理好国际斗争与国际协调的关系 | 第135-136页 |
第二节 构建中国参与全球公共物品供给合作的行动框架 | 第136-140页 |
·合作层面 | 第136-137页 |
·行动原则 | 第137-138页 |
·重点领域 | 第138-140页 |
第三节 促进中国参与全球公共物品供给合作的具体措施 | 第140-156页 |
·采取具体措施完善我国的公共物品国际战略 | 第140-142页 |
·积极参与全球公共物品决策、供给及管理 | 第142-143页 |
·采取多种措施消除全球公共物品市场失灵 | 第143-144页 |
·强调通过官方发展援助增加全球公共物品的供给 | 第144-147页 |
·加快第三部门的发展,与国际 NGO 的主流互动 | 第147-152页 |
·积极推进我国的国际财经合作 | 第152-155页 |
·支持通过增加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方式消除贫困 | 第155-156页 |
结论 | 第156-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作品 | 第167-168页 |
致谢 | 第168-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