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史论文--民国时代政治论文

“裕民、齐民、新民”--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绪论第14-30页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第14-16页
 第二节 学术史的回顾和思考第16-28页
 第三节 创新观点与不足之处第28-30页
第一章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30-80页
 第一节 孙中山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第30-52页
     ·扬弃了中国传统的均平思想第31-34页
     ·吸收了西方近代社会改良思想第34-42页
     ·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资本垄断”思想第42-52页
 第二节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提出的现实基础第52-64页
     ·“养民”、“新民”是民生主义提出的现实要求第52-56页
     ·“裕民”、“齐民”是民生主义提出的社会理想第56-61页
     ·“保民”、“聚民”是民生主义提出的重要目标第61-64页
 第三节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第64-80页
     ·民生主义思想的初步确立第64-67页
     ·民生主义思想的基本确立第67-72页
     ·民生主义思想的实践重挫第72-76页
     ·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向第76-80页
第二章 “社会主义”——民生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第80-109页
 第一节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第80-94页
     ·“补救天演之缺憾”第80-86页
     ·“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第86-91页
     ·“其事则在思患预防”第91-94页
 第二节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解析第94-104页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第94-98页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性质第98-102页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特点第102-104页
 第三节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第104-109页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第104-106页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价值第106-109页
第三章 “平均地权”——实现“贫富均等”的探索第109-135页
 第一节 “平均地权”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109-119页
     ·“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平均地权思想提出的现实依据第109-112页
     ·“最服膺者为亨利·佐治之单税论”:平均地权形成的思想渊源第112-115页
     ·由“平均地权”到“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权”思想的继续发展第115-119页
 第二节 “平均地权”思想的内容、特点和本质第119-131页
     ·“平均地权”思想的内容第119-126页
     ·“平均地权”思想的特点第126-129页
     ·“平均地权”思想的实质第129-131页
 第三节“平均地权”思想的意义和缺憾第131-135页
     ·“平均地权”思想的重要意义第131-133页
       ·“平均地权”思想的历史局限和理论缺陷第133-135页
第四章 “节制资本”——解决“贫富不均”的尝试第135-154页
 第一节 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135-141页
     ·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第135-136页
     ·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第136-138页
     ·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的发展第138-141页
 第二节 节制“私人资本”以防止其控制国计民生第141-145页
     ·发挥私人资本在发展经济中的积极作用第141-143页
     ·避免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的消极影响第143-145页
 第三节 发达“国家资本”以实现利国福民第145-151页
     ·发达“国家资本”的途径方法第145-147页
     ·破解国家资本经营的低效率问题第147-149页
     ·“利归于民”,“必民权主义实施”第149-151页
 第四节 “节制资本”思想的历史影响第151-154页
     ·日寇侵略助推了发达“国家资本”的思想和实践第151-153页
     ·“国家资本”的膨胀与垄断加速了国民党南京政权的崩溃第153-154页
第五章 “振兴实业”——破解“裕民”问题的思考第154-179页
 第一节 孙中山“振兴实业”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154-165页
     ·孙中山“振兴实业”思想的历史背景第154-156页
     ·孙中山“振兴实业”思想的发展历程第156-165页
 第二节 孙中山“振兴实业”思想的主要内容第165-173页
     ·“振兴实业”的根本目的第165-168页
     ·“振兴实业”的策略方针第168-173页
 第三节 “振兴实业”思想的重要意义与历史启示第173-179页
     ·“振兴实业”思想的重要意义第173-175页
     ·“振兴实业”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启示第175-179页
第六章 “发展教育”——突破“新民”困境的卓识第179-198页
 第一节 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180-186页
     ·孙中山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第180-182页
     ·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第182-186页
 第二节 孙中山教育思想的特色第186-195页
     ·倡导普及教育、强调教育的公益性质第187-189页
     ·突出教育救国、强调教育的工具理性第189-192页
     ·重视人格教育、强调教育的价值理性第192-195页
 第三节 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第195-198页
     ·秉承教育公益性质的理念,发展普惠、大众、优质教育第195-196页
     ·重视教育的工具理性功能,关注知识、思维、能力教育第196-197页
     ·突出教育的价值理性作用,注重理想、道德、人格教育第197-198页
结束语——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当代启示第198-207页
参考文献第207-216页
致谢第216-217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17-218页

论文共2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研究
下一篇:中国模式:经验、困局与出路--基于全球化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