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文派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20页 |
绪论 | 第20-43页 |
一 关于“金华文派” | 第21-3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30-37页 |
三 选题的意义 | 第37-40页 |
四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40-43页 |
第一章 金华文派的生成背景 | 第43-96页 |
第一节 天崩地坼的时代与道德重建的使命 | 第43-69页 |
一 大元一统与元明鼎革的政局 | 第44-50页 |
二 内北国而外中国下的政教危机 | 第50-55页 |
三 儒士的境遇 | 第55-61页 |
四 科举与书院 | 第61-69页 |
第二节 金华文派生成的地域文化背景 | 第69-76页 |
第三节 多元化学术格局中的金华学派 | 第76-96页 |
一 多元化的学术格局 | 第77-83页 |
二 金华学派的确立及其学术精神 | 第83-96页 |
第二章 从金华学派到金华文派 | 第96-129页 |
第一节 金华之学的变迁与金华文派的生成 | 第96-113页 |
一 金华学派的学术转向及原因考察 | 第97-107页 |
二 金华文派的形成 | 第107-113页 |
第二节 金华文派的构成及发展历程 | 第113-123页 |
一 金华文派的成员构成 | 第114-118页 |
二 金华文派的发展历程 | 第118-123页 |
第三节 金华文派的群体特征 | 第123-129页 |
一 主张文学与学术、事功合而为一 | 第123-124页 |
二 具有强烈的道德重建意识,重视教化 | 第124-125页 |
三 形成了具有深厚理学底蕴的文风 | 第125-129页 |
第三章 元中后期金华诸先生的学术与文艺 | 第129-233页 |
第一节 生平与交游 | 第129-151页 |
一 生平:出仕与讲学 | 第130-134页 |
二 交游:金华与京师的重要联结 | 第134-151页 |
第二节 学术取向与文学主张 | 第151-174页 |
一 以程朱理学为主兼取各派 | 第151-162页 |
二 诗文理论及批评史意义 | 第162-174页 |
第三节 诗歌创作的内容取向及风貌 | 第174-204页 |
一 儒者情怀——论诗歌的内容取向 | 第175-192页 |
二 诗如其人——论诗歌的艺术风貌 | 第192-204页 |
第四节 古文创作及特色 | 第204-233页 |
一 泛取各代的古文追求 | 第205-213页 |
二 独具特色的学者之文 | 第213-233页 |
第四章 元明之际金华诸先生的政治抉择与心态变迁 | 第233-287页 |
第一节 不同的政治抉择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 第234-261页 |
一 金华文人的政治抉择 | 第235-244页 |
二 由元入明的心态变迁 | 第244-256页 |
三 前后两期不同的文学风貌 | 第256-261页 |
第二节 元末金华文派与元廷色目守臣 | 第261-287页 |
一 元廷色目守臣与金华文派成员的交往 | 第263-269页 |
二 元廷色目守臣对金华文派的影响 | 第269-281页 |
三 石抹宜孙等人为主导的士人圈的成因及意义 | 第281-287页 |
第五章 宋濂:金华文派第二代盟主 | 第287-338页 |
第一节 宋濂的盟主地位 | 第290-303页 |
第二节 学术与文学思想的包容与开拓 | 第303-324页 |
一 融通开放的学术思想 | 第303-313页 |
二 继承与开拓并兼的文学主张 | 第313-324页 |
第三节 诗文创作的继往开来 | 第324-338页 |
一 被今人低估的诗歌成就 | 第325-329页 |
二 诸体皆善的古文创作 | 第329-338页 |
第六章 王袆的学术与文艺 | 第338-405页 |
第一节 王袆之学术 | 第340-357页 |
一 为学特点 | 第341-349页 |
二 学术地位 | 第349-357页 |
第二节 王袆之诗文观 | 第357-368页 |
一 诗歌主张 | 第359-365页 |
二 古文主张 | 第365-368页 |
第三节 王袆之诗文创作 | 第368-405页 |
一 诗歌创作 | 第369-387页 |
二 古文创作 | 第387-405页 |
第七章 胡翰的学术与诗文成就 | 第405-438页 |
第一节 胡翰的生平及其被忽略的原因 | 第405-410页 |
第二节 胡翰的学术与文艺思想 | 第410-418页 |
第三节 胡翰的诗歌创作 | 第418-426页 |
第四节 胡翰的古文创作 | 第426-438页 |
第八章 戴良与金华遗民文人 | 第438-475页 |
第一节 乱世文人的心灵史 | 第439-459页 |
一 伤时悯乱,心存教化 | 第443-448页 |
二 家国之痛,寂寞难诉 | 第448-453页 |
三 桃源志坚,慕陶情长 | 第453-459页 |
第三节 戴良的古文创作 | 第459-475页 |
第九章 元末金华之学被遗忘的重要一支 | 第475-504页 |
第一节 金华之学的重要一支 | 第476-483页 |
第二节 王毅的理学思想 | 第483-491页 |
第三节 王毅的文学观及诗文创作 | 第491-497页 |
第四节 作为金华文派一支的地位与影响 | 第497-504页 |
第十章 金华文派的式微及对后世的影响 | 第504-567页 |
第一节 方孝孺与金华文派的式微 | 第505-537页 |
一 金华文派的式微 | 第506-513页 |
二 方孝孺“一归于正”的学术特色 | 第513-522页 |
三 方孝孺的诗文创作 | 第522-537页 |
第二节 文人参与政治的悲剧 | 第537-548页 |
一 金华文人参与政治的多重悲剧 | 第538-542页 |
二 悲剧根源之探究 | 第542-548页 |
第三节 金华文派的历史定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 第548-567页 |
一 金华文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第549-556页 |
二 金华文派在后世的接受与影响 | 第556-567页 |
结束语 | 第56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96页 |
致谢 | 第596-599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99-6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