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力学特性及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依托工程概况 | 第15-18页 |
·工程地质情况 | 第15-16页 |
·隧道设计概况 | 第16-18页 |
2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理论分析 | 第18-30页 |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 第18-26页 |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的判定 | 第18-20页 |
·单洞浅埋偏压隧道荷载计算 | 第20-21页 |
·浅埋小净距隧道荷载计算 | 第21-24页 |
·浅埋偏压小净距双洞荷载计算 | 第24-26页 |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分析 | 第26-29页 |
·基本假设及参数选取 | 第26-27页 |
·覆盖层厚度变化时围岩压力分析 | 第27-28页 |
·地表坡度变化时围岩压力分析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 第30-60页 |
·隧道施工方法研究 | 第30-40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30-31页 |
·隧道开挖方案的模拟 | 第31-33页 |
·围岩应力分析 | 第33-34页 |
·围岩位移场分析 | 第34-37页 |
·中夹岩 | 第37-38页 |
·初支支护内力分析 | 第38-39页 |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39-40页 |
·隧道施工顺序研究 | 第40-43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40页 |
·施工顺序 | 第40-41页 |
·围岩位移场分析 | 第41-42页 |
·初期支护内力分析 | 第42页 |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42-43页 |
·左右洞掌子面错距研究 | 第43-52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围岩位移场分析 | 第44-49页 |
·中夹岩 | 第49-51页 |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51页 |
·初期支护内力分析 | 第51-52页 |
·台阶长度研究 | 第52-58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围岩位移场分析 | 第53-57页 |
·中夹岩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4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合理净距及加固措施研究 | 第60-71页 |
·隧道合理净距研究 | 第60-65页 |
·计算模型及计算工况的确定 | 第61页 |
·围岩位移场分析 | 第61-64页 |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64-65页 |
·中夹岩合理加固措施研究 | 第65-69页 |
·计算模型及计算工况的确定 | 第65-66页 |
·围岩位移场分析 | 第66-67页 |
·初期支护受力分析 | 第67-68页 |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5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监控量测 | 第71-79页 |
·监控量测的目的 | 第71页 |
·监控量测的内容 | 第71-74页 |
·测试内容 | 第71页 |
·元件及测点布置 | 第71-74页 |
·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 第74-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