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简要评述 | 第13-15页 |
2 研究设计 | 第15-21页 |
·理论依据 | 第15-17页 |
·社会支持理论 | 第15-16页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16-17页 |
·社会生态学理论 | 第17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贫困大学生 | 第17-18页 |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 第18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19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9页 |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3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 第21-28页 |
·调查学校及样本概况 | 第21-22页 |
·H大学概况 | 第21页 |
·样本概况 | 第21-22页 |
·心理健康的标准和重要性 | 第22页 |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 第22-28页 |
4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 第28-33页 |
·特定的生理发展期 | 第28页 |
·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状况 | 第28-31页 |
·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 | 第28-30页 |
·贫困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 第30页 |
·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和救助情况 | 第30-31页 |
·传统应试教育、成长环境与社会变迁的影响 | 第31-33页 |
·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 第31页 |
·成长环境的影响 | 第31-32页 |
·社会变迁的影响 | 第32-33页 |
5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33-39页 |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必要性 | 第33-36页 |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体系 | 第33页 |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现状及不足 | 第33-36页 |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行性 | 第36-39页 |
·学校社会工作简述 | 第36页 |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行性 | 第36-39页 |
6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和路径 | 第39-46页 |
·社区导向的“学校—社区—学生”模式 | 第39-41页 |
·社区工作方法及其适用性 | 第39-40页 |
·H大学的生活区社区建设 | 第40页 |
·H大学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介入中的社区工作探索 | 第40-41页 |
·治疗导向的个案工作模式 | 第41-43页 |
·个案工作方法及其适用性 | 第41-42页 |
·H大学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介入中的个案工作探索 | 第42页 |
·个案辅导案例 | 第42-43页 |
·发展导向的小组工作模式 | 第43-46页 |
·小组工作方法及其适用性 | 第43-44页 |
·H大学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介入中的小组工作探索 | 第44页 |
·小组工作介入的案例及过程 | 第44-46页 |
7 结论、讨论与建议 | 第46-4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6页 |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相对弱势群体,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 第46页 |
·现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存在缺陷,呼唤新学科的介入 | 第46页 |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46页 |
·建议 | 第46-48页 |
·与思政工作有机结合,循序渐进实现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本土化 | 第46-47页 |
·充分发挥个案、小组和社区介入的合力作用 | 第47页 |
·搭建专业的互通平台,完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 第47-48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