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简介 | 第12-13页 |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毒力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溶血素蛋白(listeriolysin O,LLO) | 第15-16页 |
·PrfA 调控蛋白 | 第16-18页 |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近况 | 第18-21页 |
·基于 PCR 的鉴定 | 第18-20页 |
·基因芯片鉴定技术 | 第20页 |
·ATP 快速发光检测技术 | 第20-21页 |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分子分型的研究近况 | 第21-22页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AFLP) | 第21页 |
·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PD)分型法 | 第21页 |
·多位点序列(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型法 | 第21-22页 |
·脉冲场电泳分型技术(PFGE) | 第22页 |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分型 | 第22页 |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24-39页 |
·前言 | 第24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24-25页 |
·标准菌株 | 第2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4-25页 |
·分离菌株样品来源 | 第25页 |
·方法 | 第25-30页 |
·分离菌株 | 第25-26页 |
·血清型分型 | 第26-28页 |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分析 | 第28页 |
·MLST 分型 | 第28-30页 |
·结果 | 第30-37页 |
·分离得到的 LM 及分布情况 | 第30-31页 |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血清型分型 | 第31页 |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分析 | 第31-32页 |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 MLST 分型 | 第32-37页 |
·小结 | 第37页 |
·讨论 | 第37-39页 |
第三章 lm1290 基因缺失株构建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39-55页 |
·前言 | 第39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9-40页 |
·质粒与菌株 | 第39页 |
·试剂 | 第39页 |
·仪器 | 第39-40页 |
·方法 | 第40-48页 |
·lm1290 和 lm2027 同源臂的融合 | 第40-42页 |
·同源臂 B1-B2 和 pKSV7 载体连接 | 第42-44页 |
·电转化 LM 及缺失株的筛选鉴定 | 第44-46页 |
·野生株与缺失株的生物学特性鉴定 | 第46-48页 |
·结果 | 第48-54页 |
·lm1290 和 lm2027 同源臂的融合 | 第48-49页 |
·同源臂 B1-B2 和 pKSV7 载体连接并鉴定 | 第49-50页 |
·电转化 LM 及缺失株的筛选鉴定 | 第50-51页 |
·野生株与缺失株的生物学特性鉴定 | 第51-54页 |
·小结 | 第54页 |
·讨论 | 第54-55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