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4页 |
1 等级结构(Dominance hierarchy)概念和内涵 | 第12-15页 |
·等级结构的由来 | 第12-13页 |
·等级结构的判断标准 | 第13页 |
·等级结构的量化判断 | 第13-14页 |
·等级结构的划分 | 第14页 |
·等级结构的内涵 | 第14-15页 |
2 生物市场(Biological market)概念和内涵 | 第15-20页 |
·生物市场的概念 | 第15-16页 |
·生物市场中的专业术语 | 第16页 |
·生物市场的要素 | 第16-19页 |
·商品交换场所及领域 | 第17-18页 |
·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消费者 | 第18页 |
·购买力欲望——供应和需求的关系 | 第18-19页 |
·生物市场的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交易者的动机 | 第19页 |
·交易者的数量 | 第19-20页 |
·生物市场理论(Biological market theory)的提出 | 第20页 |
3 生物市场理论(Biological market theory)在灵长类行为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交配市场(Mating market) | 第20-21页 |
·理毛交换市场(Grooming exchange market) | 第21页 |
·理毛互惠(Grooming reciprocity)——同种行为间的交换 | 第21页 |
·毛互换(Grooming interchange)——同一类型不同种行为之间的交换 | 第21页 |
·理毛互换(Grooming interchange)——不同类型的行为交换也广泛存在 | 第21页 |
·攻击支持市场(Agonistic support market) | 第21-22页 |
·共食市场(Co-feeding market) | 第22页 |
·抱小猴市场(Infant-holding market) | 第22页 |
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48页 |
1 野外研究地点 | 第24页 |
2 研究对象 | 第24-43页 |
·短尾猴概述 | 第24-26页 |
·研究群体及年龄组成 | 第26-27页 |
·等级结构(Dominance hierarchy) | 第27-32页 |
·DS和NDS计算方法 | 第32-43页 |
·DS计算方法 | 第32页 |
·NDS计算方法 | 第32-43页 |
3 行为记录 | 第43-47页 |
·行为取样方法 | 第43页 |
·行为参数定义 | 第43-47页 |
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7-48页 |
·数据处理 | 第47页 |
·数据分析 | 第47-48页 |
第三章 黄山短尾猴等级结构 | 第48-57页 |
1 社会顺位 | 第48-50页 |
·YA_1群雄性顺位 | 第48页 |
·YA_2群雄性顺位 | 第48-49页 |
·YA_1群雌性顺位 | 第49页 |
·YA_2群雌性顺位 | 第49-50页 |
2 等级梯度 | 第50-52页 |
·YA_1群雄性等级梯度 | 第50页 |
·YA_2群雄性等级梯度 | 第50-51页 |
·YA_1群雌性等级梯度 | 第51页 |
·YA_2群雌性等级梯度 | 第51-52页 |
3 攻击——屈服频率 | 第52-53页 |
·YA_1群雄性攻击——屈服频率 | 第52页 |
·YA_2群雄性攻击——屈服频率 | 第52页 |
·YA_1群雌性攻击——屈服频率 | 第52-53页 |
·YA_2群雌性攻击——屈服频率 | 第53页 |
4 小结 | 第53-57页 |
第四章 黄山短尾猴内部“等级观念” | 第57-60页 |
1 雄性内部等级观念 | 第57-58页 |
·YA_1群雄性内部等级观念 | 第57页 |
·YA_2群雄性内部等级观念 | 第57-58页 |
2 雌性内部等级观念 | 第58-59页 |
·YA_1群雌性内部等级观念 | 第58-59页 |
·YA_2群雌性内部等级观念 | 第59页 |
3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黄山短尾猴理毛投资策略 | 第60-71页 |
1 YA_1群理毛投资策略初步研究 | 第60-64页 |
·YA_1群雄性理毛投资策略初步研究 | 第60-62页 |
·YA_1群雌性理毛投资策略初步研究 | 第62-64页 |
2 YA_2群理毛投资策略初步研究 | 第64-70页 |
·YA_2群雄性理毛投资策略初步研究 | 第64-67页 |
·YA_2群雌性理毛投资策略初步研究 | 第67-70页 |
3 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1-75页 |
1 主要结果 | 第71-72页 |
2 主要结论 | 第72-73页 |
3 下一步待解决问题 | 第73页 |
4 本研究论文创新之处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86页 |
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与活动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