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 第二章 和弦结构形态分析 | 第13-25页 |
| 一、关于和弦的构建方式 | 第13-14页 |
| 1、和弦的构成依据 | 第13页 |
| 2、和弦根音的确立方式 | 第13-14页 |
| 二、音乐作品中常态和弦所构成的音级数 | 第14-20页 |
| 三、不同类别、不同结构的和弦音响紧张度的探究 | 第20-25页 |
| 第三章 和声紧张度及和声力度的分析 | 第25-51页 |
| 一、相同组别和弦序进在和声紧张度及和声力度上的变化 | 第25-31页 |
| 1、相同根音不同结构的和弦序进 | 第25-28页 |
| 2、不同根音不同结构的和弦序进 | 第28-31页 |
| 二、不同组别和弦序进在和声紧张度及和声力度上的变化 | 第31-44页 |
| 1、相同根音不同结构的和弦序进 | 第32-36页 |
| 2、不同根音不同结构的和弦序进 | 第36-44页 |
| 三、两部骨架、和声起伏和配器对和声紧张度及和声力度的影响 | 第44-51页 |
| 1、两部骨架对和声紧张度及和声力度的影响 | 第44-46页 |
| 2、和声起伏对和声紧张度及和声力度的影响 | 第46-48页 |
| 3、配器对和声紧张度及和声力度的影响 | 第48-51页 |
| 第四章 调性形态的分析 | 第51-71页 |
| 一、调性的家族关系以及调性中心的确立 | 第51-53页 |
| 1、调性的家族关系 | 第51页 |
| 2、调性中心的确立 | 第51-53页 |
| 二、音级进行中的调性构建 | 第53-55页 |
| 三、调性完成的标志——终止式 | 第55-58页 |
| 四、调性运动的方式 | 第58-69页 |
| 1、转调 | 第58-59页 |
| 2、转调的方式 | 第59-69页 |
| 小结 | 第69-71页 |
| 结语 | 第71-75页 |
| 一、兴氏理论体系的继承与突破 | 第71页 |
| 二、兴氏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典范 | 第71-72页 |
| 三、兴氏理论体系的价值及意义 | 第72-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 附录 | 第77-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