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大城市病”的空间治理:问题的提出 | 第14-18页 |
·我国正处于“大城市病”高发期 | 第14-16页 |
·空间治理:防治“大城市病”的重要视角 | 第16-17页 |
·新城: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的关键节点 | 第17-18页 |
·理论及现实意义 | 第18-19页 |
·理论意义 | 第18页 |
·现实意义 | 第18-19页 |
·总体框架、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9-21页 |
·总体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0页 |
·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相关文献回顾 | 第21-32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1-26页 |
·城市病 | 第21-23页 |
·大都市区城镇体系 | 第23-24页 |
·新城规划与建设 | 第24-26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6-32页 |
·城市病 | 第26-28页 |
·大都市区城镇体系 | 第28-30页 |
·新城规划与建设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国外案例:日本东京都市圈城镇体系研究 | 第32-57页 |
·东京都市圈规划发展历程 | 第32-35页 |
·东京都市圈概况 | 第32-33页 |
·东京都市圈规划演变 | 第33-35页 |
·东京都市圈城镇体系研究 | 第35-54页 |
·四级城镇体系 | 第35-39页 |
·核心区极化效应较为显著 | 第39-45页 |
·“类新城”的重要节点作用 | 第45-51页 |
·空间结构多中心化 | 第51-54页 |
·东京都市圈城镇体系发展特征及经验总结 | 第54-57页 |
·问题导向的规划引导 | 第54-55页 |
·“类新城”功能完善和区部功能优化 | 第55-56页 |
·多中心空间结构逐渐形成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基于新城视角的上海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研究——以松江新城为例 | 第57-70页 |
·上海大都市区城镇体系发展及新城建设演变 | 第57-59页 |
·上海大都市区城镇体系发展演变 | 第57-58页 |
·上海新城规划建设演变历程 | 第58-59页 |
·松江新城在上海大都市区城镇体系中的功能探究 | 第59-65页 |
·松江新城发展概况 | 第59-60页 |
·松江新城城市功能探究 | 第60-65页 |
·基于新城功能视角的上海大都市区城镇体系问题总结 | 第65-70页 |
·中心城区功能高度集聚 | 第65-67页 |
·郊区新城功能亟待完善 | 第67-68页 |
·多中心结构尚未完全形成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城镇体系发展的国内外对比及上海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的完善 | 第70-77页 |
·东京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区城镇体系发展对比 | 第70-73页 |
·区部VS中心城区 | 第70-71页 |
·“类新城”VS郊区新城 | 第71-72页 |
·都市圈VS大都市 | 第72-73页 |
·上海郊区新城功能提升与大都市区城镇体系完善 | 第73-77页 |
·上海郊区新城功能转型和提升 | 第74-75页 |
·上海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的完善与重构 | 第75-7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80页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城镇体系规划是“大城市病”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 | 第77页 |
·新城在大都市区城镇体系中处于重要节点地位 | 第77页 |
·新城功能完善是大都市区城镇体系建设的关键 | 第77-78页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78-80页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78-79页 |
·研究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后记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