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1-19页 |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材料和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寒武纪生物进化的主体—华南各个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对比研究 | 第13页 |
·节肢动物高肌虫朵氏小昆明虫的繁殖策略 | 第13页 |
·寒武纪动物的粪便化石研究 | 第13-14页 |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进化特征探讨 | 第14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 第14页 |
·研究材料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5-17页 |
·室外工作 | 第15页 |
·室内工作 | 第15-16页 |
·参加会议 | 第16页 |
·做学术报告 | 第16-17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7页 |
·对华南主要布尔吉斯页岩型软躯体生物群进行对比研究 | 第17页 |
·对节肢动物高肌虫朵氏小昆明虫繁殖策略研究 | 第17页 |
·对寒武纪的粪便化石进行研究 | 第17页 |
·研究工作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古生代后生动物演化的主体和源头—寒武纪动物群 | 第19-48页 |
·寒武纪动物群的发现及其空间分布 | 第19-23页 |
·寒武纪动物群的组成 | 第23-24页 |
·寒武纪生物群的在华南板块的组成和分布 | 第24-26页 |
·华南寒武纪古海洋生物群落与环境的研究 | 第26-38页 |
·贵州牛蹄塘组生物群 | 第26-27页 |
·贵州杷榔生物群 | 第27-28页 |
·贵州凯里生物群 | 第28-29页 |
·安徽荷塘海绵生物群 | 第29-30页 |
·云南关山生物群 | 第30-31页 |
·云南马龙生物群 | 第31-32页 |
·云南澄江生物群 | 第32-35页 |
·发现和生物组成 | 第32-34页 |
·埋藏模式 | 第34页 |
·造成生物多样化的原因 | 第34页 |
·研究意义 | 第34-35页 |
·陕南阎王碥组生物群 | 第35-36页 |
·湖北石牌生物群 | 第36页 |
·湖北岩家河生物群 | 第36-38页 |
·宽川铺生物群 | 第38页 |
·京山石龙洞组生物群 | 第38页 |
·华南寒武纪古海洋生物群落的相关性和差异性 | 第38-43页 |
·华南各古生物群落之间的差异性 | 第38-40页 |
·保存质量不同 | 第38-39页 |
·优势类群不同 | 第39-40页 |
·沉积环境不同 | 第40页 |
·华南软躯体古化石生物群落之间的相关性 | 第40-43页 |
·生物群的组成以及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关性 | 第40-42页 |
·基底性质 | 第42-43页 |
·华南寒武纪古海洋生物群落的研究意义 | 第43-44页 |
·对生物矿化现象的理解 | 第43页 |
·提供更加有价值的细节信息 | 第43-44页 |
·有助于寻找生物物种之间的中间过渡和缺失的环节 | 第44页 |
·华南寒武纪古海洋生物群落的研究展望 | 第44-46页 |
·化石大小的局限性 | 第45页 |
·化石保存的局限性 | 第45页 |
·沉积环境的局限性 | 第45页 |
·研究时代的局限性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澄江化石库节肢动物高肌虫朵氏小昆明虫的繁殖策略 | 第48-71页 |
·高肌虫和朵氏小昆明虫的分类地位 | 第48页 |
·高肌虫的分类地位 | 第48页 |
·朵氏小昆明虫的分类地位 | 第48页 |
·朵氏小昆明虫的繁殖策略 | 第48-6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1页 |
·结果 | 第51-61页 |
·朵氏小昆明虫的化石保存 | 第51-54页 |
·朵氏小昆明虫的形态学和它的卵与胚胎 | 第54-61页 |
·讨论 | 第61-68页 |
·朵氏小昆明虫卵附着的结构 | 第61-64页 |
·昆明虫的附肢和体部分节的功能差异 | 第64-65页 |
·朵氏小昆明虫的繁殖力 | 第65页 |
·朵氏小昆明虫的受精卵和它们的个体发育 | 第65-66页 |
·海洋无脊椎动物和朵氏小昆明虫的繁殖策略 | 第66-68页 |
·寒武纪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生命史进化意义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寒武纪粪便化石研究 | 第71-89页 |
·产地和地理环境 | 第73页 |
·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73页 |
·结果 | 第73-83页 |
·蠕虫的肠道 | 第74页 |
·粪便化石 | 第74-83页 |
·澄江化石库的粪便化石 | 第74-79页 |
·陕南的粪便化石 | 第79-83页 |
·讨论 | 第83-87页 |
·寒武纪动物的取食类型和例证 | 第83-85页 |
·寒武纪动物的粪便化石类型 | 第85-86页 |
·寒武纪动物的食性 | 第86页 |
·澄江化石库食肉动物的食物和食物链 | 第86-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五章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进化特征探讨 | 第89-108页 |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含义 | 第89-90页 |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进化特征的探讨 | 第90-107页 |
·进化发育生物学(evo-devo) | 第90页 |
·演化生态学:寒武纪生物群空间结构的建立和拓展 | 第90-92页 |
·寒武纪生物群生态系统的建立和演化 | 第92-96页 |
·古生物群落的出现 | 第92-93页 |
·硬体附着现象(sclerite-attaching)的出现及演化 | 第93-96页 |
·生物的生态系统复杂性特点的出现 | 第96页 |
·生态系统特点和生态方式的多样化 | 第96-97页 |
·简单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已经初步建立 | 第97页 |
·生物驱动或环境驱动 | 第97-98页 |
·宏演化 | 第98-101页 |
·寒武纪进化生物群谱系树结构的演化 | 第98-99页 |
·寒武纪动物眼睛的出现 | 第99-101页 |
·寒武纪大辐射与大绝灭伴随产生 | 第101页 |
·寒武纪的停滞现象 | 第101-102页 |
·两侧对称躯体构型的出现和生物矿化硬体(骨骼出现) | 第102-103页 |
·协同进化的初步建立 | 第103-104页 |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阶段性 | 第104-105页 |
·寒武纪大爆发的时间框架 | 第105-106页 |
·寒武纪不同门类生物进化的一致性 | 第106-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结论及今后工作和研究方向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作者简介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