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引言 | 第9-19页 |
|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9-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 ·关于中国武术文化的研究 | 第10-11页 |
| ·有关中国武术师徒传承的研究 | 第11-14页 |
| ·有关中国武术学院教育的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 ·有关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融合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9页 |
| ·逻辑分析法 | 第19页 |
| ·专家访谈法 | 第19页 |
| ·比较分析法 | 第19-20页 |
| 3 研究内容 | 第20-39页 |
| ·研究概念的界定与研究背景的论述 | 第20-23页 |
| ·研究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的背景论述 | 第21-23页 |
| ·从组织体系角度出发:师徒传承是民间自发,学院教育是政府主导 | 第23-26页 |
| ·从维系关系角度出发:师徒传承是模拟血缘,学院教育是约定契约 | 第26-28页 |
| ·从技术规范角度出发:师徒传承是非标准性,学院教育是标准量化 | 第28-30页 |
| ·从体认路径角度出发:师徒传承是打练结合,学院教育是打练分离 | 第30-31页 |
| ·从传授方式角度出发:师徒传承注重个体性,学院教育注重整体性 | 第31-33页 |
| ·从内容属性角度出发:师徒传承的“文化性”,学院教育的“知识性” | 第33-36页 |
| ·从技术体现角度出发:师徒传承的拳种性,学院教育的体育性 | 第36-39页 |
| 4 结论 | 第39-41页 |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1-42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 7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8-49页 |
| 8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