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青少年后备人才 | 第11页 |
| ·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 | 第11页 |
| ·青少年曲棍球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特殊的心理技能 | 第11-12页 |
| ·理论基础 | 第12-18页 |
| ·心理技能理论综述 | 第12-15页 |
| ·心理干预理论综述 | 第15-1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 ·运动员心理技能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 ·运动员心理干预的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 ·曲棍球运动专项心理机制研究 | 第21-22页 |
| ·研究现状的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 ·缺乏干预性研究和过程性研究 | 第22页 |
| ·缺乏提高青少年心理能力的研究 | 第22-23页 |
| ·心理技能训练中未能重视教练员与运动员的互动作用 | 第23页 |
| ·缺乏曲棍球运动专门性心理理论 | 第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曲棍球心理技能干预理论 | 第24页 |
| ·国家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心理技能现状 | 第24页 |
| ·国家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心理干预研究 | 第24页 |
| ·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 ·理论意义 | 第24-25页 |
| ·实践意义 | 第25-26页 |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26页 |
| ·观察法 | 第26页 |
| ·心理量表测量法 | 第26-27页 |
| ·实验法 | 第27-28页 |
| ·数据统计法 | 第28-29页 |
| 3 曲棍球心理技能干预理论 | 第29-33页 |
| ·曲棍球心理技能专门理论 | 第29-31页 |
| ·曲棍球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度及分配能力特征 | 第29-30页 |
| ·曲棍球运动员的认知水平要求 | 第30-31页 |
| ·曲棍球心理干预专门理论 | 第31-33页 |
| ·基本心理技能训练理论 | 第31-32页 |
| ·专项心理技能训练 | 第32页 |
| ·赛前心理准备训练 | 第32-33页 |
| 4 研究结果 | 第33-45页 |
| ·国家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心理技能现状及相关分析 | 第33-36页 |
| ·国家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分析 | 第33-34页 |
| ·国家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训练状态分析 | 第34-35页 |
| ·国家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心理指标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 ·国家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干预前后心理技能状况 | 第36-39页 |
| ·干预前后心理技能比较 | 第36页 |
| ·不同训练年限运动员干预前后心理技能比较 | 第36-37页 |
| ·不同位置运动员干预前后心理技能状况 | 第37-39页 |
| ·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干预前后训练状态监测状况 | 第39-42页 |
| ·干预前后运动员训练状态监测指标比较 | 第39-40页 |
| ·不同年限运动员干预前后训练状态指标变化 | 第40-41页 |
| ·不同位置运动员干预前后训练状态指标变化 | 第41-42页 |
| ·心理技能效果评价 | 第42-45页 |
| ·教练员对心理技能训练的评价 | 第43页 |
| ·运动员对心理技能训练的评价 | 第43-45页 |
| 5 分析与讨论 | 第45-49页 |
| ·国家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心理技能现状分析 | 第45页 |
| ·国家青少年女子运动员干预前后心理技能效果分析 | 第45-47页 |
| ·心理技能训练促进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表现 | 第45-46页 |
| ·认知调控训练有助于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心理状态的调整 | 第46页 |
| ·集中注意训练提高女子青少年曲棍球运动员注意能力 | 第46-47页 |
| ·心理技能训练有利于运动员身心放松 | 第47页 |
| ·国家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心理干预评价分析 | 第47-49页 |
| 6 结论与不足 | 第49-51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不足 | 第50-51页 |
| 7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 9 附录 | 第56-65页 |
| 10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