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系统概述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原理 | 第11-12页 |
·主要工作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基于拉曼的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设计 | 第14-20页 |
·光纤温度传感常见方案比较和选择 | 第14-17页 |
·基于瑞利散射的温度传感方案 | 第14-15页 |
·基于布里渊散射的温度传感方案 | 第15-16页 |
·基于拉曼散射的温度传感方案 | 第16页 |
·本系统方案确定 | 第16-17页 |
·基于拉曼的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整体方案 | 第17-18页 |
·光发射功能模块 | 第17-18页 |
·波分解复用器(WDM)和光接收模块 | 第18页 |
·光开关和传感光纤 | 第18页 |
·数据采集模块与数据处理单元 | 第18页 |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中控制设计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串口通信协议规范 | 第20-27页 |
·串口通信 | 第20-23页 |
·串行通信RS232 | 第20-21页 |
·串行通信RS485 | 第21-22页 |
·串行通信中的关键因素 | 第22页 |
·串行通信数据格式 | 第22-23页 |
·本设计采用的串行通信报文结构 | 第23-25页 |
·消息头的组成 | 第23-24页 |
·消息有效载荷 | 第24页 |
·循环冗余(CRC)校验 | 第24-25页 |
·转义序列转换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四章 通用I/O口软件模拟串口的实现 | 第27-44页 |
·微控制器PIC18F452介绍 | 第27页 |
·PIC18F452外设USART接口工作原理 | 第27-33页 |
·PIC18F452串行通信主要寄存器 | 第27-30页 |
·PIC18F452串行通信发送过程 | 第30-32页 |
·PIC18F452串行通信接收过程 | 第32-33页 |
·程序实现过程 | 第33-37页 |
·上位机发送激光器控制命令 | 第33-35页 |
·激光器向上位机返回状态信息 | 第35-37页 |
·通用I/O口软件模拟串口 | 第37-43页 |
·定时器Timer0 | 第37-39页 |
·PIC18F452通用I/O口模拟串口硬件原理图 | 第39-40页 |
·程序设计实现 | 第40-42页 |
·实现结果和测试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系统中I2C总线控制实现 | 第44-59页 |
·I2C总线协议 | 第44-50页 |
·从器件地址 | 第44-45页 |
·I2C总线通信过程 | 第45-46页 |
·起始位和停止位时序 | 第46-47页 |
·传输数据时序 | 第47页 |
·应答位时序 | 第47页 |
·PIC18F452单片机I2C通信相关寄存器 | 第47-50页 |
·基于PIC18F452单片机I2C控制过程的实现 | 第50-56页 |
·主控模式初始化 | 第51-52页 |
·主控器发送数据程序实现 | 第52-54页 |
·主控器接收数据程序实现 | 第54-56页 |
·程序调试和实验验证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功能设计 | 第59-67页 |
·EDFA结构框图和工作原理 | 第59-62页 |
·结构框图 | 第59-60页 |
·放大作用原理 | 第60页 |
·自动温度控制(ATC)原理 | 第60-61页 |
·自动功率控制(APC) | 第61-62页 |
·恒定驱动电流控制(ACC) | 第62页 |
·自动增益控制(AGC) | 第62页 |
·EDFA软件设计 | 第62-65页 |
·主程序 | 第62-63页 |
·ACC程序设计 | 第63-64页 |
·处理串口接收控制命令的程序流程 | 第64-65页 |
·实验验证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论文总结 | 第67-68页 |
·论文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