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哲学引论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34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意义 | 第13-19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3-16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6-19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9-29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22-29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9-31页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9-30页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30-31页 |
第四节 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31-34页 |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31-32页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2-34页 |
第二章 信用思想的历史考察 | 第34-50页 |
第一节 我国的信用思想考察 | 第34-40页 |
一、先秦时期的信用思想 | 第34-36页 |
二、秦汉时期的信用思想 | 第36-37页 |
三、魏晋南北朝的信用思想 | 第37页 |
四、隋唐时期的信用思想 | 第37-38页 |
五、宋元时期的信用思想 | 第38-39页 |
六、明清时期的信用思想 | 第39页 |
七、民国时期的信用思想 | 第39-40页 |
第二节 西方的信用思想考察 | 第40-45页 |
一、古希腊罗马的信用思想 | 第40-41页 |
二、中世纪时期的信用思想 | 第41-42页 |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信用思想 | 第42-43页 |
四、近代西方的信用思想 | 第43-44页 |
五、现代西方的信用思想 | 第44-45页 |
第三节 马克思的信用思想考察 | 第45-50页 |
一、马克思的信用源流思想 | 第45-46页 |
二、马克思的信用形式思想 | 第46-47页 |
三、马克思的信用功用思想 | 第47-48页 |
四、马克思的信用本质思想 | 第48-50页 |
第三章 信用的事实分析 | 第50-98页 |
第一节 信用的基本涵义 | 第50-71页 |
一、信用的概念 | 第50-58页 |
二、信用的构成 | 第58-65页 |
三、信用的类型 | 第65-71页 |
第二节 信用的特征本质 | 第71-80页 |
一、信用的特征 | 第71-75页 |
二、信用的本质 | 第75-80页 |
第三节 信用的若干规律 | 第80-98页 |
一、信用主体的内在作用规律 | 第80-86页 |
二、信用主体与信用客体的相互作用规律 | 第86-89页 |
三、信用主客体与信用环境的相互作用规律 | 第89-98页 |
第四章 信用的价值审视 | 第98-130页 |
第一节 信用的价值属性 | 第98-104页 |
一、对信用主体的有用性 | 第100-101页 |
二、对信用客体的有用性 | 第101-103页 |
三、对社会的有用性 | 第103-104页 |
第二节 信用的价值分类 | 第104-116页 |
一、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 第105-109页 |
二、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 | 第109-113页 |
三、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 | 第113-116页 |
第三节 信用的价值选择 | 第116-130页 |
一、价值选择的目标 | 第117-121页 |
二、价值选择的原则 | 第121-125页 |
三、价值选择的策略 | 第125-130页 |
第五章 信用的实践建构 | 第130-174页 |
第一节 认清我国信用现状 | 第130-138页 |
一、信用缺失比较普遍 | 第130-134页 |
二、信用体系不够完善 | 第134-138页 |
第二节 树立科学信用理念 | 第138-148页 |
一、信用价值理念 | 第138-141页 |
二、信用义务理念 | 第141-145页 |
三、信用维权理念 | 第145-148页 |
第三节 建立健全信用体系 | 第148-159页 |
一、信用制度体系 | 第149-152页 |
二、信用管理体系 | 第152-155页 |
三、信用服务体系 | 第155-159页 |
第四节 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 第159-174页 |
一、利益谐衡 | 第159-163页 |
二、文化塑造 | 第163-166页 |
三、舆论引导 | 第166-169页 |
四、典型示范 | 第169-174页 |
结语:满怀信心地迈向信用社会 | 第174-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8页 |
后记 | 第188-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