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22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二、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意义 | 第13-15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四、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一) 基本思路 | 第18-2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五、 创新点和难点 | 第21-22页 |
(一) 创新点 | 第21页 |
(二) 难点 | 第21-22页 |
第一章 虚无主义的哲学透视:价值与存在 | 第22-46页 |
第一节 虚无主义概念解析 | 第22-25页 |
一、 虚无主义一词的历史性考察 | 第22-24页 |
二、 虚无主义的基本语境 | 第24-25页 |
(一) 五种类型说 | 第24页 |
(二) 四种形态说 | 第24页 |
(三) 四种语义说 | 第24-25页 |
(四) 三种语境说 | 第25页 |
第二节 价值论的虚无主义 | 第25-30页 |
一、 虚无主义的到来:“上帝死了” | 第26-27页 |
二、 “消极的虚无主义”与“积极的虚无主义” | 第27-28页 |
三、 重估一切价值 | 第28页 |
四、 权力意志 | 第28-29页 |
五、 超人哲学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存在论的虚无主义 | 第30-46页 |
一、 形而上学:遗忘存在 | 第32-39页 |
(一) 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存在 | 第32-33页 |
(二) 存在论的区分 | 第33-35页 |
(三) 世界的二重化 | 第35-39页 |
二、 虚无——主义 | 第39-46页 |
(一) 存在与虚无 | 第40-42页 |
(二) 虚无与虚无主义 | 第42-46页 |
第二章 虚无主义的理论批判:世界与人 | 第46-73页 |
第一节 理论关注点:经验世界 | 第46-62页 |
一、 经验世界:马克思的基本视域 | 第47-50页 |
(一) 超感性世界的虚假性 | 第47-48页 |
(二) 经验考察方法的合理性 | 第48-50页 |
二、 感性世界:拒斥虚无的前提 | 第50-54页 |
(一) 人、自然、社会三统一的世界 | 第51-52页 |
(二) 对象性的世界 | 第52-54页 |
三、 感性经验世界观与实证主义 | 第54-59页 |
(一) 实证主义哲学述介 | 第54-55页 |
(二)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异质点 | 第55-56页 |
(三) 马克思与恩格斯不同的实践哲学观 | 第56-59页 |
四、 改变世界:扬弃旧哲学 | 第59-62页 |
第二节 研究出发点:“现实的个体” | 第62-73页 |
一、 “现实的个体”与费尔巴哈“类” | 第62-65页 |
二、 “现实的个体”与对施蒂纳的“我” | 第65-69页 |
三、 “现实的个体”与海德格尔的“此在” | 第69-73页 |
第三章 虚无主义的现实考察:资本的虚无化 | 第73-87页 |
第一节 “现代人的普遍异化” | 第73-79页 |
一、 工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 | 第74-75页 |
二、 工人同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 | 第75-76页 |
三、 工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 第76页 |
四、 人同人相异化 | 第76-79页 |
第二节 资本的虚无化本质 | 第79-87页 |
一、 物的商品化、社会化 | 第79-81页 |
二、 资本的世俗化、去神圣化 | 第81-83页 |
三、 人的物化、抽象化 | 第83-87页 |
第四章 虚无主义的积极克服:共产主义 | 第87-102页 |
第一节 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 | 第87-88页 |
第二节 被遮蔽的共产主义学说 | 第88-94页 |
一、 “去马克思化”与“反马克思化” | 第89-90页 |
(一) “去马克思化”倾向 | 第89页 |
(二) “反马克思化”倾向 | 第89-90页 |
二、 共产主义遭受的误解 | 第90-94页 |
第三节 共产主义的双重维度 | 第94-102页 |
一、 共产主义的理想性:人性的复归 | 第94-98页 |
(一) 共产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 | 第94-95页 |
(二) 共产主义:自主活动 | 第95-96页 |
(三) 共产主义:扬弃异化 | 第96-97页 |
(四) 共产主义:消灭分工 | 第97页 |
(五) 共产主义:自由人格 | 第97-98页 |
二、 共产主义的现实性:“现实运动” | 第98-102页 |
(一) 共产主义:私有财产的扬弃 | 第98-99页 |
(二) 共产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 第99-100页 |
(三) 共产主义:世界历史的形成 | 第100-102页 |
结语 | 第102-108页 |
一、 价值虚无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严峻挑战 | 第102-105页 |
二、 拒斥资本虚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根本前提 | 第105-106页 |
三、 重建核心价值: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当代启示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2页 |
后记 | 第122-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