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引言 | 第13-23页 |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第13-15页 |
二、研究现状及评析 | 第15-19页 |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19-20页 |
四、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20-21页 |
五、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一章 理论基点:执政党利益代表功能的理论分析 | 第23-45页 |
第一节 政党利益代表功能的相关概念 | 第23-35页 |
一、政党、政党类型、政党体制 | 第23-29页 |
二、政党生成和政党的功能 | 第29-31页 |
三、利益代表功能是政党的本质功能 | 第31-35页 |
第二节 执政党利益代表功能基本理论 | 第35-42页 |
一、执政党利益代表功能的特点 | 第35-36页 |
二、执政党利益代表功能的基本内容 | 第36-40页 |
三、执政党利益代表功能的影响因素 | 第40-42页 |
第三节 执政党利益代表功能的重要意义 | 第42-45页 |
一、利益代表功能是政党获取执政正当性的基本保证 | 第42-43页 |
二、持续强化利益代表功能是巩固执政地位的现实需要 | 第43-44页 |
三、完善利益代表功能有利于增强政党认同 | 第44-45页 |
第二章 放眼世界:利益代表功能的衰退与西方政党的危机 | 第45-59页 |
第一节 西方政党发展的历史脉络 | 第45-49页 |
一、干部型政党 | 第46页 |
二、群众型政党 | 第46-47页 |
三、全方位型政党 | 第47-48页 |
四、卡特尔型政党 | 第48-49页 |
第二节 从代表性功能看西方政党的危机 | 第49-56页 |
一、政党认同降低 | 第50-54页 |
二、政党组织弱化 | 第54-56页 |
第三节 危机还是调适? | 第56-59页 |
一、衰退背后的原因 | 第56-57页 |
二、积极调适还是走向歧途? | 第57-59页 |
第三章 前车之鉴:利益代表功能的嬗变与老大党的衰落 | 第59-71页 |
第一节 三个老大党的衰落 | 第59-61页 |
第二节 利益代表功能的嬗变 | 第61-63页 |
一、苏共代表谁? | 第61-62页 |
二、代表不好的国大党 | 第62-63页 |
三、整合不力的革命制度党 | 第63页 |
第三节 组织结构性危机引发的功能嬗变 | 第63-67页 |
一、“党政不分”与代表功能的错位 | 第64-65页 |
二、“个人集权”与代表功能的异化 | 第65-66页 |
三、职团结构功能的弱化与代表功能的衰退 | 第66-67页 |
第四节 腐败侵蚀执政党的代表功能 | 第67-71页 |
一、根子上的腐败 | 第68-69页 |
二、公开的腐败 | 第69-70页 |
三、集体的腐败 | 第70-71页 |
第四章 历史脉络:中国共产党利益代表功能的纵向考察 | 第71-99页 |
第一节 功能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利益代表功能 | 第71-80页 |
一、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赋予党特殊的利益代表功能 | 第72-78页 |
二、组织力量是党利益代表功能的重要支撑 | 第78-80页 |
第二节 功能定格: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的利益代表功能 | 第80-93页 |
一、角色转变顿挫下党的利益代表功能 | 第81-89页 |
二、党的利益代表机制的定格 | 第89-93页 |
第三节 功能调适: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利益代表功能 | 第93-99页 |
一、角色转变中的党的利益代表功能 | 第93-96页 |
二、党的利益代表功能的主动调适 | 第96-99页 |
第五章 现状解析:中国共产党实现利益代表功能面临的挑战和障碍 | 第99-125页 |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益代表功能实现之外部挑战 | 第99-114页 |
一、全球化的挑战 | 第99-102页 |
二、社会转型的挑战 | 第102-111页 |
三、信息时代的挑战 | 第111-114页 |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益代表功能实现之内部障碍 | 第114-125页 |
一、如何保持党的队伍的先进性 | 第115-118页 |
二、如何保持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 第118-121页 |
三、如何保持党的干部的廉洁性 | 第121-125页 |
第六章 积极应对:不断强化中国共产党利益代表功能的对策思考 | 第125-141页 |
第一节 正确定位,调整好两个关系 | 第125-130页 |
一、中国共产党的双重角色 | 第125-127页 |
二、党与国家的关系 | 第127-129页 |
三、党与民众(社会)的关系 | 第129-130页 |
第二节 构建科学机制、强化代表功能 | 第130-136页 |
一、构建多元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 | 第130-133页 |
二、构建科学民主的政策决策机制 | 第133-134页 |
三、构建科学实效的政策实施和反馈机制 | 第134-136页 |
第三节 重视作风建设,塑造执政为民的执政党形象 | 第136-141页 |
一、发扬为民服务作风,塑造亲民爱民的形象 | 第136-138页 |
二、弘扬民主务实作风,塑造民主执政的形象 | 第138-139页 |
三、树立清正廉洁作风,塑造廉洁从政的形象 | 第139-141页 |
结束语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4页 |
后记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