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区域性社会救助政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一、 问题意识 | 第9-10页 |
二、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三)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4-1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四、 研究创新和不足 | 第15-17页 |
(一) 研究创新 | 第15-16页 |
(二) 研究不足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第17-22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一) 贫困的含义及其相关群体 | 第17-18页 |
(二) 社会救助制度模式的相关概念 | 第18页 |
二、 理论依据 | 第18-21页 |
(一) 相关理论阐释 | 第18-20页 |
(二) 相关理论在研究中的运用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沈阳社会救助的政策演变及实施现状 | 第22-38页 |
一、 沈阳城乡社会救助的政策演变 | 第22-24页 |
(一) 救灾赈济到贫困救济政策的转变 | 第22-23页 |
(二) 贫困救济到扶贫开发政策的转变 | 第23页 |
(三) 扶贫开发到综合救助政策的转变 | 第23-24页 |
二、 沈阳现行社会救助的政策体系 | 第24-29页 |
(一) 低保救助:保障基本生活的救助政策 | 第24-27页 |
(二) 专项救助:保障单项需求的救助政策 | 第27-28页 |
(三) 补充救助:多元方式辅助的救助政策 | 第28-29页 |
三、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相融合的救助对象 | 第29-34页 |
(一) 城乡低保对象 | 第30-32页 |
(二) 低保边缘群体 | 第32-34页 |
四、 受助对象的群体特征 | 第34-36页 |
(一) 老年人口比率高且抗风险能力较差 | 第34-35页 |
(二) 残疾人处最弱势地位且需长期救助 | 第35页 |
(三) 失业人口救助资格审查难流动性大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沈阳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困境 | 第38-46页 |
一、 政策执行的难题 | 第38-39页 |
(一) 户籍改革加大了社会救助对象资格识别难度 | 第38页 |
(二) 收入核定难使家计调查结果的可信度遭质疑 | 第38-39页 |
二、 规范管理的繁杂 | 第39-41页 |
(一) 政出多门以致部门间形成权力博弈 | 第39-40页 |
(二) 城乡制度分割使救助一体流于形式 | 第40-41页 |
三、 福利政策的失衡 | 第41-43页 |
(一) 低保救助与养老保险待遇的对接尚不顺畅 | 第41页 |
(二) 残疾人的长期救助与残疾人福利政策脱节 | 第41-42页 |
(三) 低保对象福利捆绑政策有悖效率公平并重 | 第42-43页 |
四、 专项救助的失范 | 第43-45页 |
(一) 失业救助难以“助人自助” | 第43页 |
(二) 医疗救助忽视基本医疗服务 | 第43-44页 |
(三) 教育救助瞄准环节存在漏洞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沈阳社会救助政策的完善对策 | 第46-54页 |
一、 强化政策执行效力 | 第46-48页 |
(一) 修订低保限制条件以应对城乡贫困人口变化 | 第46页 |
(二) 完善部门联动机制使家庭收入核定规范有序 | 第46-48页 |
二、 规范制度管理体系 | 第48-50页 |
(一) 提升民政救助主体地位以降低部门博弈成本 | 第48-49页 |
(二) 推进“金保工程”同步建设以加强制度统筹 | 第49-50页 |
三、 优化配套福利建设 | 第50-51页 |
(一) 探索贫困老年人养老保险缴费免除制度建设 | 第50页 |
(二) 建构失能贫困残疾人的终身年金式福利制度 | 第50-51页 |
(三) 营造标准兼顾且水平适度救助资源分配格局 | 第51页 |
四、 拓宽专项救助职能 | 第51-53页 |
(一) 创新失业救助方式全方位促进失业者再就业 | 第51-52页 |
(二) 构筑发展型医疗救助以克服因病致贫和返贫 | 第52-53页 |
(三) 优化民政的教育救助和教育机构的贫困资助 | 第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