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一、选题的缘起 | 第9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四、研究空间、困难与可行性 | 第11页 |
五、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斯塔基生平简介 | 第12-14页 |
第一节 个人经历 | 第12页 |
第二节 创作概况 | 第12-14页 |
第二章 主题形态特征研究 | 第14-23页 |
第一节 音阶与分解和弦主题 | 第14-18页 |
一、音阶主题 | 第14-16页 |
1. 人工音阶主题 | 第15页 |
2. 核心音阶动机 | 第15页 |
3. 传统音阶材料 | 第15-16页 |
二、分解和弦主题 | 第16-18页 |
1. 多样的分解七和弦动机 | 第16-17页 |
2. 织体化的多声部分解和弦主题 | 第17-18页 |
第二节 风格模仿主题 | 第18-20页 |
第三节 十二音序列主题 | 第20-21页 |
第四节 音名动机主题 | 第21-23页 |
第三章 节奏与节拍特征研究 | 第23-29页 |
第一节 复节奏 | 第23-26页 |
第二节 频繁更换的节拍 | 第26-28页 |
第三节 附加时值节拍的使用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和声技法研究 | 第29-42页 |
第一节 三和弦、七和弦和高叠和弦 | 第29-33页 |
一、三和弦的运用 | 第29-31页 |
二、绚丽多姿的七和弦色彩 | 第31-32页 |
三、高叠和弦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平行和弦进行 | 第33-35页 |
第三节 线性和声进行 | 第35-36页 |
第四节 爵士和声的影响(复合和弦) | 第36-38页 |
第五节 其它和声技法 | 第38-42页 |
一、音程的运用 | 第38-39页 |
二、音块技术 | 第39-40页 |
三、复合和声层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复调技法研究 | 第42-56页 |
第一节 微复调技法 | 第42-52页 |
一、追求整体化的音响效果 | 第44页 |
二、局部化应用 | 第44-46页 |
三、恰当的声部数量 | 第46-49页 |
四、多样化的核心动机材料 | 第49-52页 |
五、以木管组和弦乐组及色彩性打击乐器作为主要构成音色 | 第52页 |
第二节 不等比例时值的多声部卡农 | 第52-56页 |
第六章 曲式结构研究 | 第56-85页 |
第一节 循环原则的体现 | 第56-67页 |
第二节 奏鸣原则的体现 | 第67-76页 |
第三节 变奏曲式的应用 | 第76-85页 |
一、传统变奏模式的运用 | 第76-79页 |
二、个性化的自由变奏 | 第79-85页 |
第七章 管弦乐技法研究 | 第85-96页 |
第一节 强化的管乐组与淡化的弦乐组 | 第85-93页 |
一、主导动机的音色分布 | 第85-89页 |
二、弦乐织体力度的淡化手法 | 第89-93页 |
1. 力度符号的分布 | 第89-90页 |
2. 弓法及特殊演奏法 | 第90-92页 |
3. 分部和独奏 | 第92-93页 |
第二节 微复调的背景层 | 第93-96页 |
结论 | 第96-99页 |
第一节 对传统的继承 | 第96-97页 |
第二节 创新的思路与手段——兼容并蓄、逆向思考、折中主义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后记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