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四、论文创新点及特色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13-19页 |
一、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思想的理论前提 | 第13-15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政党加强学习的思想 | 第13-14页 |
(二) 毛泽东、邓小平关于政党加强学习的思想 | 第14-15页 |
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 第15-16页 |
(一) 国际环境 | 第15页 |
(二) 国内环境 | 第15-16页 |
(三) 党内环境 | 第16页 |
三、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思想的形成发展 | 第16-19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思想的提出 | 第16-17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思想的形成 | 第17-18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思想的丰富 | 第18-19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9-27页 |
一、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指导理念 | 第19-22页 |
(一)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 第19页 |
(二) 全员学习、终身学习 | 第19-20页 |
(三) 全面性、开放性学习 | 第20页 |
(四) 知识面前人人平等 | 第20-21页 |
(五)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 第21页 |
(六)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 第21-22页 |
(七) 注重党性修养 | 第22页 |
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目标、原则、要求及任务 | 第22-24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目标 | 第22-23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主要原则 | 第23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及任务 | 第23-24页 |
三、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制度建设 | 第24-25页 |
(一) 学习投入制度 | 第24页 |
(二) 学习考核评价机制 | 第24页 |
(三) 干部人事制度 | 第24-25页 |
(四) 党内民主制度 | 第25页 |
(五) 政策、法律机制 | 第25页 |
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队伍建设 | 第25-27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 第25-26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党员队伍建设 | 第26-27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思想的特征 | 第27-29页 |
一、先进性与普及性共存 | 第27页 |
二、开放性与包容性相融 | 第27-28页 |
三、终身性与经常性同在 | 第28页 |
四、创新性与实践性结合 | 第28-29页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 第29-35页 |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 第29-30页 |
(一) 把学习置于战略地位 | 第29页 |
(二) 以提高党的学习力、创新力、组织力为核心 | 第29页 |
(三) 以党建理念的更新为先导 | 第29-30页 |
二、民族传统与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传承 | 第30页 |
三、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科学指南 | 第30-33页 |
(一) 党的建设变革创新的战略选择 | 第31页 |
(二) 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途径 | 第31-32页 |
(三)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 第32-33页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有力保证 | 第33页 |
五、科学发展观的有益实践 | 第33-35页 |
(一)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主题 | 第33-34页 |
(二) 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原则 | 第34页 |
(三) 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追求 | 第34-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个人简历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