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型政府隐性知识的获取与共享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5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 知识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 隐性知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知识型政府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三、研究框架 | 第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政府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15-20页 |
一、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 | 第15-16页 |
(一) 知识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 第15页 |
(二) 知识管理的内涵与本质 | 第15-16页 |
二、政府知识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 第16-18页 |
(一) 政府知识管理的内涵 | 第16页 |
(二) 政府知识管理的特征 | 第16-18页 |
三、知识型政府与隐性知识 | 第18-20页 |
(一) 知识型政府 | 第18页 |
(二) 知识型政府与隐性知识的关系 | 第18-20页 |
第三章 知识型政府隐性知识的获取与共享 | 第20-28页 |
一、知识型政府隐性知识的范畴 | 第20-22页 |
(一) 政府隐性知识的内涵 | 第20-21页 |
(二) 政府隐性知识的特征 | 第21-22页 |
二、知识型政府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 第22-24页 |
(一) 知识型政府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联系 | 第22-23页 |
(二) 知识型政府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别 | 第23-24页 |
三、知识型政府隐性知识获取与共享的相关理论 | 第24-28页 |
(一) 知识型政府知识获取与共享的内涵 | 第24-25页 |
(二) 知识型政府隐性知识获取与共享的实现途径 | 第25-26页 |
(三) 知识型政府隐性知识获取与共享的重要意义 | 第26-28页 |
第四章 知识型政府隐性知识获取与共享的调查分析 | 第28-35页 |
一、沈阳市市内五区构建知识型政府的现状 | 第28-32页 |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28-29页 |
(二)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的问题 | 第29-32页 |
二、知识型政府隐性知识获取与共享的调查结论 | 第32页 |
三、影响政府隐性知识获取与共享的主要因素 | 第32-35页 |
(一) 人员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二) 环境影响因素 | 第33-34页 |
(三) 技术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第五章 知识型政府实现隐性知识获取与共享的策略 | 第35-40页 |
一、公务员主体策略 | 第35-36页 |
(一) 培养政府中知识管理人员的前瞻性和计划性 | 第35页 |
(二) 有计划地对政府内部人员进行培训 | 第35-36页 |
(三) 合理有效的进行工作岗位轮换 | 第36页 |
二、组织环境策略 | 第36-38页 |
(一) 政府组织结构策略 | 第36-37页 |
(二) 政府组织文化策略 | 第37-38页 |
(三) 政府激励机制策略 | 第38页 |
三、技术层面策略 | 第38-40页 |
(一) 构建知识地图,建立健全政府部门知识网络 | 第38页 |
(二) 搭建知识共享平台,促进知识获取共享 | 第38-39页 |
(三) 完善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有效知识管理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附录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