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与教育启示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适应的概述 | 第12-13页 |
·学校适应的概述 | 第13-14页 |
·大学生学校适应的评估 | 第14-15页 |
·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 | 第15-18页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创新性 | 第18-2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研究的创新性 | 第19-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21-22页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研究假设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22-28页 |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施测工具 | 第22-24页 |
·施测方式 | 第24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4-28页 |
·多层线性模型的原理 | 第25-26页 |
·多层线性模型的优点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28-46页 |
·横断研究结果 | 第28-36页 |
·施测量表评分的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系数 | 第28-29页 |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29页 |
·学校适应及其影响因素关系模型的假定 | 第29-30页 |
·直接关系的检验 | 第30-31页 |
·间接关系的检验 | 第31-35页 |
·构建学校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的模型 | 第35页 |
·学校适应及其影响因素模型的检验和修正 | 第35-36页 |
·纵向研究结果 | 第36-46页 |
·学校适应水平变化的描述性统计 | 第38-39页 |
·生活事件水平变化的描述性统计 | 第39页 |
·数据的多层线性模型检验 | 第39-40页 |
·精神质的调节作用 | 第40页 |
·内外向的调节作用 | 第40-41页 |
·神经质的调节作用 | 第41-42页 |
·积极应对的调节作用 | 第42-43页 |
·消极应对的调节作用 | 第43页 |
·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 第43-44页 |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 第44页 |
·各影响因素的预测作用汇总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第46-52页 |
·横断研究 | 第46-49页 |
·人格特征对学校适应的影响 | 第46页 |
·应对方式对学校适应的影响 | 第46-47页 |
·生活事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 | 第47页 |
·社会支持对学校适应的影响 | 第47-48页 |
·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学校适应的影响 | 第48-49页 |
·纵向研究 | 第49-52页 |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特征 | 第49页 |
·大学新生生活事件的特征 | 第49-50页 |
·各影响因素的调节作用 | 第50-52页 |
第五章 教育启示 | 第52-56页 |
·把握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现状 | 第52页 |
·塑造大学新生良好的人格特征 | 第52-53页 |
·培养大学新生积极的应对方式 | 第53页 |
·构建大学新生社会支持体系 | 第53-54页 |
·提高大学新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 第54-55页 |
·培养大学新生自我调适能力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附录 A | 第64-66页 |
附录 B | 第66-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