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一、绪论 | 第9-19页 |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8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三) 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二、高职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的理论探讨 | 第19-25页 |
(一) 高职专业设置概述 | 第19-21页 |
1. 专业的内涵 | 第19页 |
2. 高职专业设置的内涵 | 第19页 |
3. 高职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 | 第19-21页 |
(二) 产业结构概述 | 第21-22页 |
1. 产业结构的内涵 | 第21页 |
2. 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 | 第21-22页 |
(三) 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的基本关系 | 第22-25页 |
1. 产业结构决定和制约着高职的专业设置 | 第22-23页 |
2. 高职专业设置适应并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形成 | 第23-25页 |
三、浙江省产业结构现状 | 第25-31页 |
(一) 浙江省产业结构总体概况 | 第25-27页 |
(二) 浙江省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 第27-29页 |
1. 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分析 | 第27-28页 |
2. 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分析 | 第28页 |
3. 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分析 | 第28-29页 |
(三) 浙江省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 第29-31页 |
四、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 | 第31-38页 |
(一) 浙江省高职院校数量情况 | 第31页 |
(二) 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数、专业点数情况 | 第31-32页 |
(三) 浙江省高职院校招生数和在校生人数情况 | 第32-33页 |
(四) 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 第33-38页 |
1. 专业设置涵盖门类齐全 | 第34页 |
2. 打造了一批品牌特色专业 | 第34页 |
3. 形成了以财经、制造、电子信息和土建大类为主体的专业体系 | 第34-36页 |
4. 相关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比例较低 | 第36页 |
5. 目录外专业逐渐增多 | 第36-38页 |
五、浙江省三次产业的高职专业设置适应性分析 | 第38-50页 |
(一) 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和专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 | 第38-40页 |
1. 第一产业整体的适应性情况分析 | 第38页 |
2. 第一产业主导产业和对应专业的适应性情况分析 | 第38-40页 |
(二) 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和专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 | 第40-43页 |
1. 第二产业整体的适应性情况分析 | 第40页 |
2. 第二产业主导产业和对应专业的适应性情况分析 | 第40-43页 |
(三) 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和专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 | 第43-46页 |
1. 第三产业整体的适应性情况分析 | 第43页 |
2. 第三产业主导产业和对应专业的适应性情况分析 | 第43-46页 |
(四) 问题总结与原因分析 | 第46-50页 |
1. 专业设置与主导产业、未来重点发展产业的匹配度不够高 | 第46-47页 |
2. 专业设置的重复率较高 | 第47-48页 |
3. 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联系不够紧密 | 第48-50页 |
六、提升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的对策和建议 | 第50-58页 |
(一) 政府层面 | 第50-53页 |
1. 统筹联合地方高职院校,制定区域专业发展规划 | 第50页 |
2. 成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纽带,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 第50-52页 |
3. 重点扶持特色、紧缺专业,同时兼顾基础性专业 | 第52页 |
4. 出台相应法律法规,创设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 | 第52-53页 |
(二) 学校层面 | 第53-56页 |
1. 立足于产业特点,开设符合市场需要的专业 | 第53页 |
2. 深化推进专业建设,注意与产业经济的结合 | 第53-55页 |
3. 拓宽学生培养口径,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 第55-56页 |
(三) 社会层面 | 第56-58页 |
1. 行业协会应不断完善职能,加强与学校的沟通 | 第56-57页 |
2. 企业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 | 第57-58页 |
七、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