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重构教研室—教学型大学基层组织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绪论第10-14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二) 研究意义及价值第11-12页
  1、理论意义第11页
  2、现实意义第11-12页
 (三) 研究创新点及拟突破的难点第12页
  1、研究创新点第12页
  2、拟突破难点第12页
 (四) 研究方法第12-14页
  1、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第12-13页
  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第13-14页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4-21页
 (一) 教学型大学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1、教学型大学的概念研究第14-15页
  2、教学型大学现实问题分析第15页
  3、教学型大学科研定位的相关研究第15-16页
 (二) 高等院校基层组织的研究现状第16-18页
  1、不同类型高校的基层组织研究第17页
  2、不同类型的高校基层组织研究第17-18页
 (三) 高等院校教研室的研究现状第18-21页
  1、高等院校教研室职能和作用的研究第19页
  2、高等院校教研室存在的问题研究第19-20页
  3、高等院校教研室发展路径的研究第20-21页
二、教学型大学的解读第21-32页
 (一) 教学型大学的涵义第21-23页
  1、教学型大学的概念第21-22页
  2、教学型大学的核心特征第22-23页
 (二) 教学型大学的定位和使命第23-27页
  1、教学型大学的定位第23-25页
  2、教学型大学的使命第25-27页
 (三) 教学型大学价值实现机理第27-32页
  1、教学型大学价值实现的条件第27-28页
  2、教学型大学价值实现的过程第28-30页
  3、教学型大学价值实现的结果第30-32页
三、教研室建设与教学型大学发展第32-40页
 (一) 教研室的涵义第32-33页
  1、高校专业教研室与中小学基础教研室第32页
  2、教研室制度与教研室组织第32-33页
 (二) 教研室与教学型大学第33-36页
  1、教研室之于教学型大学第33-34页
  2、教研室对教学型大学发展的意义第34-36页
 (三) 教研室的比较优势第36-40页
  1、学科与教研室第36页
  2、研究所与教研室第36-37页
  3、教学团队与教研室第37-38页
  4、学系与教研室第38页
  5、中心与教研室第38-40页
四、教学型大学基层组织教研室的现状分析第40-50页
 (一) 研究设计与方法第40-41页
  1、问卷设计第40页
  2、调研对象第40-41页
  3、分析思路及方法第41页
 (二) 问卷数据结果分析第41-47页
  1、教学型大学教研室的存废情况第41-43页
  2、教学型大学教研室的组织职能第43-44页
  3、教学型大学教研室的成员组成、发展及评估第44-46页
  4、教学型大学教研室的运行情况第46-47页
  5、教学型大学教研室的自身建设第47页
 (三) 分析与探讨第47-50页
  1、教研室存废情况不理想,存在进一步被替代的危险第48页
  2、教研室组织定位不明确,存在职能偏失的现象第48页
  3、教研室成员组成不合理,存在不可持续发展的隐患第48页
  4、教研室内部建设不健全,缺乏自主发展的条件第48-50页
五、教学型大学重构教研室的理论支点第50-68页
 (一) 重构的涵义第50页
 (二) 重构教研室的主要内容第50-53页
  1、坚守教学为本,建构新型理性化职能定位第51页
  2、倡导合作交流,建构新型团队式工作模式第51-52页
  3、面向地方建设,建构新型对象化服务理念第52-53页
  4、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建构新型双课堂培养模式第53页
 (三) 教学型大学重构教研室的理论支点第53-68页
  1、历史学的视角:教学型大学重构教研室的可行性第53-58页
  2、组织管理学的视角:教学型大学重构教研室的必要性第58-63页
  3、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教学型大学重构教研室的必然性第63-68页
六、教学型大学重构教研室的建议第68-73页
 (一) 建立高等教育系统分层分类评价体系第68-69页
  1、建立高等院校分层分类评价体系第68-69页
  2、建立高校教师分层分类评价体系第69页
 (二) 延伸教学型大学的发展空间第69-71页
  1、重塑教学价值的普遍认同感第69-70页
  2、拓宽教学型大学资源获取渠道第70-71页
 (三) 优化和完善教研室内部建设第71-73页
  1、重构教研文化第71页
  2、重构教研人员第71-72页
  3、重构教研制度第72-73页
七、关于教学型大学重构教研室研究的总结第73-75页
 (一) 研究的主要发现第73页
 (二) 研究的不足第73-74页
 (三) 研究的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附录1第78-79页
附录2第79-84页
致谢第84-8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浙江鞋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下一篇: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