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与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 背景与探源 | 第11-17页 |
(一) 中国民主教育发展概述 | 第11-13页 |
(二) 魏书生语文民主教育思想探源 | 第13-14页 |
1. 时代的影响 | 第13页 |
2. 阅历的激发 | 第13-14页 |
3. 处境的逼迫 | 第14页 |
(三) 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探源 | 第14-17页 |
1. 时代的造就 | 第15页 |
2. 前辈的铺垫 | 第15-16页 |
3. 现实的沉淀 | 第16-17页 |
二. 魏书生与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的共性 | 第17-25页 |
(一) 对学生尊重的原则 | 第17-18页 |
1.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 第17-18页 |
2. 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 | 第18页 |
(二) 与学生平等的关系 | 第18-19页 |
1.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 | 第18-19页 |
2. 教学过程中师生参与的平等 | 第19页 |
(三) 对学生宽容的态度 | 第19-21页 |
1. 宽容的真谛是尊重差异 | 第19-20页 |
2. 宽容的前提是信任学生 | 第20-21页 |
(四) “法治”管理教学 | 第21-22页 |
1. “制法”的全员参与和共同协商 | 第21-22页 |
2. “用法”的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 | 第22页 |
(五) 语文与生活统一 | 第22-25页 |
1. 语文生活化 | 第22-23页 |
2. 生活语文化 | 第23-25页 |
三. 魏书生与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的异别 | 第25-44页 |
(一) 语文教育改革的立足点不同:现实与未来 | 第25-29页 |
1. 魏书生立足现实的语文民主教育改革 | 第25-27页 |
2. 李镇西着眼未来的语文民主教育改革 | 第27-29页 |
(二) 语文教育追求的不同:高效与对话 | 第29-32页 |
1. 魏书生追求高效的语文民主教育 | 第29-30页 |
2. 李镇西讲求对话的语文民主教育 | 第30-32页 |
(三) 教学管理思想不同:科学与爱心 | 第32-35页 |
1. 魏书生以科学指导语文民主教育实践 | 第32-33页 |
2. 李镇西凭爱心润化语文民主教育实践 | 第33-35页 |
(四) 课堂教学状态的不同:工具与人文 | 第35-39页 |
1. 魏书生侧重工具性的语文课堂 | 第35-37页 |
2. 李镇西偏重人文性的语文课堂 | 第37-39页 |
(五) 师生关系的不同:互助与共享 | 第39-44页 |
1. 魏书生构建互助式的师生关系 | 第39-41页 |
2. 李镇西构建共享式的师生关系 | 第41-44页 |
四. 新课改背景下的启示与反思 | 第44-51页 |
(一) 构建超越功利之上的教育实践 | 第45-46页 |
(二) 打造冲破专制牢笼的民主课堂 | 第46-47页 |
(三) 培育脱离训练程式的成长模式 | 第47-48页 |
(四) 探寻语文教育科学的人文关怀 | 第48-49页 |
(五) 促使语文技术升华成语文艺术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