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H2-300型动车组构架结构建模与动力学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前言 | 第10页 |
·国内外列车转向架的发展概况 | 第10-13页 |
·国外列车转向架的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国内列车转向架的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CRH2-300转向架发展现状 | 第13页 |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3-16页 |
第2章 有限元理论及工程软件简介 | 第16-24页 |
·有限元理论简介 | 第16-17页 |
·有限元基本原理 | 第16-17页 |
·有限元方法常用术语 | 第17页 |
·有限元方法的分析步骤 | 第17-19页 |
·工程软件简介 | 第19-22页 |
·CATIA简介 | 第19-20页 |
·Hypermesh简介 | 第20-21页 |
·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3章 CRH2转向架构架结构有限元建模 | 第24-38页 |
·CRH2转向架结构特征及动力传递方式 | 第24-26页 |
·CRH2动车转向架结构特征 | 第25页 |
·CRH2动车转向架中三个力的传递过程 | 第25-26页 |
·转向架主要技术参数 | 第26-27页 |
·转向架主要技术参数表 | 第26页 |
·转向架详细技术参数表 | 第26-27页 |
·转向架构架结构形式 | 第27-30页 |
·侧梁 | 第28-29页 |
·横梁 | 第29-30页 |
·纵向连接梁 | 第30页 |
·空气弹簧支撑梁 | 第30页 |
·构架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0-37页 |
·构架实体几何模型 | 第31页 |
·有限单元法分析计算的思路 | 第31-33页 |
·单元选取及材料属性 | 第33-34页 |
·划分网格 | 第34-37页 |
·边界条件的施加 | 第37-38页 |
第4章 构架静强度校核及优化 | 第38-56页 |
·构架结构强度评价标准 | 第38页 |
·构架载荷分类及材料属性 | 第38-40页 |
·材料属性 | 第40页 |
·构架各工况超常载荷及静强度评价 | 第40-46页 |
·转向架的垂直载荷 | 第40-41页 |
·转向架的横向载荷 | 第41页 |
·纵向牵引载荷 | 第41页 |
·制动载荷 | 第41-42页 |
·齿轮箱吊座超常载荷 | 第42页 |
·扭转载荷 | 第42页 |
·电机垂向超常载荷 | 第42-46页 |
·静强度评价 | 第46页 |
·模拟运营载荷计算 | 第46-47页 |
·构架组合工况静强度评价 | 第47-50页 |
·驱动时静强度评价 | 第47-48页 |
·制动时静强度评价 | 第48-50页 |
·构架结构尺寸优化 | 第50-53页 |
·构架动态优化设计的目标 | 第50页 |
·尺寸优化设计 | 第50-52页 |
·优化校核计算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第5章 构架疲劳强度分析 | 第56-64页 |
·JIS技术条件方法 | 第56-59页 |
·应力计算与合成 | 第56-57页 |
·材料疲劳特性及Goodman疲劳极限图 | 第57-59页 |
·疲劳强度评价 | 第59-64页 |
·驱动时疲劳强度评价 | 第59-62页 |
·制动时疲劳强度评价 | 第62-64页 |
第6章 动车构架模态分析 | 第64-72页 |
·ANSYS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第64-66页 |
·模态分析的内容及意义 | 第64-65页 |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第65-66页 |
·CRH2构架的自由模态分析 | 第66-70页 |
·模态评价原则 | 第70-71页 |
·模态结果分析 | 第71-72页 |
第7章 动车构架结构谐响应分析 | 第72-82页 |
·谐响应分析方法与选择 | 第72-73页 |
·谐响应分析方法 | 第72-73页 |
·构架谐响应分析选择 | 第73页 |
·构架谐响应载荷施加方式及计算结果 | 第73-81页 |
·谐响应分析总结 | 第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课题总结 | 第82-83页 |
·课题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