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铝合金车体发展状况 | 第13-17页 |
·大变形碰撞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结构优化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大变形碰撞仿真理论基础 | 第24-32页 |
·大变形碰撞仿真概述 | 第24页 |
·大变形碰撞仿真的算法原理 | 第24-27页 |
·基本方程 | 第25-26页 |
·求解算法 | 第26-27页 |
·大变形碰撞仿真的关键技术问题 | 第27-31页 |
·显式中心差分法 | 第27-30页 |
·接触-碰撞界面算法 | 第30-31页 |
·沙漏现象及控制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车体大变形碰撞建模 | 第32-42页 |
·软件介绍 | 第32-34页 |
·I-DEAS 软件简介 | 第32页 |
·HYPERMESH 软件介绍 | 第32-33页 |
·PAM-CRASH 软件介绍 | 第33-34页 |
·车体介绍 | 第34页 |
·头车建模 | 第34-35页 |
·钩缓装置等效模型的建立 | 第35-37页 |
·车钩有限元模型 | 第35-36页 |
·车钩等效吸能验证 | 第36-37页 |
·可变形障碍物等效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可变形障碍物有限元模型 | 第37-38页 |
·可变形障碍物等效吸能验证 | 第38-39页 |
·整列车建模 | 第39-41页 |
·中间车车体建模 | 第39-40页 |
·整列车车体建模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单节车头车的大变形碰撞仿真 | 第42-70页 |
·AW0 头车车体撞击可变形障碍物的大变形碰撞仿真 | 第42-50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42页 |
·碰撞仿真结果分析 | 第42-50页 |
·两列 AW0 头车车体对撞的大变形碰撞仿真 | 第50-58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50-51页 |
·碰撞仿真结果分析 | 第51-58页 |
·装有假人模型的头车车体的大变形碰撞仿真 | 第58-69页 |
·假人受伤程度的评判标准 | 第58-59页 |
·乘客区座椅与车体运行速度相反 | 第59-65页 |
·乘客区座椅与车体运行速度相同 | 第65-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整列车车体的大变形碰撞仿真 | 第70-86页 |
·八节列车车体撞击可变形障碍物的大变形碰撞仿真 | 第70-77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70页 |
·碰撞仿真结果分析 | 第70-77页 |
·八节列车车体对撞的大变形碰撞仿真 | 第77-85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77-78页 |
·碰撞仿真结果分析 | 第78-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铝合金车体端部吸能结构优化设计 | 第86-99页 |
·工程结构优化设计概述 | 第86-88页 |
·结构优化设计的理论 | 第86-87页 |
·结构优化设计的基本方法 | 第87页 |
·结构优化的数学模型 | 第87-88页 |
·多学科优化软件 iSIGT 介绍 | 第88-90页 |
·iSIGHT 简介 | 第88-89页 |
·iSIGHT 优化方法 | 第89-90页 |
·车体端部吸能结构吸能优化 | 第90-95页 |
·优化前吸能装置碰撞仿真 | 第90-92页 |
·吸能优化的数学模型 | 第92页 |
·集成 iSIGT 与 PAMCRASH | 第92-93页 |
·吸能结构优化结果分析 | 第93-95页 |
·端部吸能结构吸能和轻量化的多目标优化 | 第95-98页 |
·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 | 第95-96页 |
·建立 iSIGT 优化模块 | 第96-97页 |
·多目标优化结果分析 | 第97-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